1 引言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地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以美国各州和一些欧盟国家为研究单元,采用不同的研究指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空间集中状况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模型,并对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制造业行业空间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4]。Cécile Batisse利用中国1988-1994年29个省30个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各行业的艾萨德指数,认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地方化程度有普遍增长的趋势[5]。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集中状况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工业行业的市场集中与生产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6,7],而对工业行业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方面的研究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生产在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是趋于集中还是比较分散,如何对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地解释,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判断各行业在省区之间的分布趋势。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的整理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8-1996,1998,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四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地区卷)》。为使计算更加有效,对数据作如下整理:①以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考虑到行政区域的一致性,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②以中国制造业所包括的26个大类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具体行业代码与名称见表1;③以各省所列上述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以所求得的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而不采用统计年鉴上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因为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包含采选业及其他制造业)。 表1 中国制造业工业行业分类代码 Tab.1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in China
2.2 计算指标的确定 本文选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而没有采用通常惯用的行业就业人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2.2.1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首先,1958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户籍登记制度限制了地区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但这种人口流动主要是在省内进行的,省区之间的流动比例很小[8];其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退休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待遇,国有企业的职工缺乏流动性。 2.2.2 在中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工业部门,或同一工业部门在不同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较大,职工人数多的工业部门,不一定产量多、产值大、专门化程度高。 2.3 区位基尼系数 本文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各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区位基尼系数由基尼系数演化而来。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Gini Corrado)于191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相对程度[9]。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梁进社推导的计算方法(注:见梁进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9450001)“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研究”报告。),并将原公式中各省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更换为各省制造业和某一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而得到该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0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0.30之间比较平均,0.30-0.40之间比较合理,0.40-0.50之间差距过大,0.50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与此相应,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也在0到1之间,区位基尼系数增加,意味着行业空间集中程度的增强。本文对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与行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关系作了如下划分(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