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及其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德斌(1963-),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和城市地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01年曾在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UNCRD,日本名古屋)做客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062 智瑞芝 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世界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在介绍日本首都圈地域组成的基础上,分析其建设发展过程和五次规划的基本内容及其人口和产业的聚集状况,最后总结了日本首都圈建设成功的经验,即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和政府的推动与协调。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79(2004)04-0009-08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地域辐射影响力大大增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特别在我国沿海城市高密集地区,城市的空间发展开始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的某些特征,围绕这一现象,国内学者对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研究方兴未艾。尽管目前我国关于都市圈的概念、地域空间定义、界定指标及方法等至今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但大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将成为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本文通过对国际上较为成功的日本首都圈建设及其经验进行研究、评介,以期对我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所裨益。

      1 首都圈的地域组成

      日本首都圈由东京都及其邻近的茨城、栃木、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山梨7个县组成(图1),总面积为36287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的10%,约相当于上海的6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1/3。目前人口(2000年)4131.6万,占日本总人口的32.6%,相当于上海人口的2.5倍。

      

      图1 日本首都圈的地域范围

      首都圈通常被分为东京圈和北关东两部分。东京圈包括东京都和及其邻近的神奈川、埼玉和千叶三县;北关东是指其外围的4个县。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计划局的文献中有时又将上述东京圈称为东京圈A,将东京圈再加上茨城县称为东京圈B,后者实际是首都圈整备法划定的既成市街地(城市建成区)和近郊整备地带。

      东京都是首都圈的核心,它由特别区(区部)和多摩部两部分组成。特别区全部为建成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所东京城,包括23个特别区,人口为796.8万,面积620平方公里。多摩部下辖27个市、6个町和8个村组成,面积218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城郊地带,西边为山区。其他7个县共设141个市,244个町,81个村。

      日本首都圈实质是一个以东京区部为核心的城市集群。其中市的人口规模在2万至数百万不等,除中心城区东京区部外,人口超过100万的市还有横滨(330万)、川崎(120万)两市,人门在30万至100万之间的城市有16个,其中50万至100万之间的有千叶(86万)、相模原(57万)、船桥(54万)、八王子(50万),10万至30万人口之间的市有58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城市有92个。

      首都圈的建成区(既成市街地)959平方公里,包括东京都特别区、武藏野市和三鹰市,埼玉县的川口市、神奈川的横滨市和川崎市。建成区构成整个都市圈的核心。由此向外约50公里的范围内,为近郊开发地带(近郊整备地带),包括109个市和53个町。再往外50公里的范围内,为卫星城镇(都市开发区域),包括31个市和63个町。最外层多为人口稀少的山区。

      

      图2 日本首都圈分散型网络结构示意图

      2 首都圈的规划与建设

      日本首都圈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日本经历了战后的复兴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首都集中,形成了高度依存东京中心的巨大都市圈。一极依存构造形成的过密引发了通勤、住宅、交通、环境、近郊绿地的蚕食等一系列大都市问题。为应对这一大都市问题,日本国会于1956年制定了首都圈整备法,同时成立首都圈整备委员会,从此拉开了首都圈建设的序幕。

      根据首都圈整备法,首都圈整备委员会于1959年启动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规划。基本规划是指导整个首都圈建设的基础和原则。首都圈第一次基本规划主要仿照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即在建成区周围设置5-10公里宽的绿化带,并在其外围布置卫星城,以控制工业等用地的连续扩散,从而防止东京规模过大和已有建成区过密状况的出现。但是,此次规划并没有阻止城市的膨胀,而且城市扩展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设想。为此,在1965年对首都圈整备法进行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首都圈整备法摒弃了绿化带的概念,提出在现有建成区外围设立近郊整备地带作为建成区的备用地带,同时保留绿地空间,在近郊整备地带以外建立工业和教育等功能的卫星城镇。

      表1 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

      

      到目前为止,首都圈已制定过五次基本规划(表1)。1968年制定的首都圈第二次基本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管理中枢,并实施了以实现管理中枢功能为目的的城市改造。1976年制定的首都圈第三次基本规划主要是为了改正城市功能向东京都心地区集中的“一极依存形态”,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型网结构”的设想。在培育都市核心区、形成多极构造的广域都市复合体的同时,周边地域在发展原有农业、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实其业务、教育和文化等功能。第四次首都圈基本规划于1986年制定,基本上延续了第三次规划的思想,仅对周边核心城市进行调整。同时,伴随着日本整体上国际化和金融时代的到来,提出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功能的设想。对于周边地区,在推行以中核都市等为中心的多功能集聚的同时,以强化各地区之间的联合和提高地区的独立性为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