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

作者简介:
封志明(1963~),男,河北平山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旁及资源科学的理论探讨。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刘宝勤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杨艳昭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原文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内容提要:

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至今尚没有一个客观的描述。针对该问题,论文对1949~2003年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耕地数据系列进行分析,认为统计数据存在问题较多的时期为1960~1985年,并采用粮食产量对耕地面积进行了分时期的反演,对于1986~1996年间的耕地数量则按照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统一到1996年的结果再进行反推,由此重新刻画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并结合不同时段耕地相关政策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但在1979年之前总体上是增加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缓慢下滑,1999年后由于生态退耕等原因引起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由此导致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在经过一段快速的大规模生态退耕时期后,中国生态退耕速度将逐步趋缓,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将会成为影响中国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势必将贯彻下去,预计2010年后中国的耕地资源数量将趋于稳定。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27(2005)01-0035-09

      耕地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土地利用形式之一,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土地类型。全球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0.20%[1],变化特征与动态已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资源数量的8.6%(中国耕地面积数据取自1996年全国土地详查结果,世界耕地面积则按照《世界资源报告2000-2001》中1997年数据计),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8%[2],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无疑是准确刻画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受人类活动影响,耕地资源数量的增减变化特别频繁,加上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中国对于耕地面积的统计在不同时段统计范围与口径的差异很大,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耕地统计数据的置信度存在很大问题,如Crook F W认为中国耕地面积存在低报问题[3],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甚至认为中国耕地面积统计数据有可能存在40%左右的误差[4]。而对于1949年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是增大还是减小,或是波动性发生变化,尚无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较多的观点是“1957年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基本呈下降趋势”[5~7],其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耕地数据为依据的,但随着1980年代中期全国土地利用概查和1990年代中期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结果的公布,上述观点开始遭到广泛质疑,鉴于此,本文基于1949年以来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耕地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统计与真实情况有差异时期的耕地资源数据进行了重建,试图比较完整与真实地反映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动态特征。

      1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基本判断

      关于耕地数据的来源有多种,所反映的时段与准确程度亦不相同。时间序列最长的是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49年至今),其次是国土资源部(1997年以前为国家土地管理局)从1987年开始公布的耕地数量增减数据。其中后者被认为是比较权威的数据,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真实态势,而前者目前则公认其“统计面积”比实际偏小,该资料本身也注明了该点。其他的数据包括有关部委通过调查得出的“普查面积”、“概查面积”或“详查面积”,只是针对较短的时段或者时间点,但是由于其相对来说分类标准统一,调查手段先进,可以作为耕地数据分析与检验的基数。此外,国外一些组织如世界资源报告等所提供的中国耕地数据亦可作为参考。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遥感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获得的耕地数据更具时效性,并能够更加详细、准确反映出近2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

      1.1 解放初期的1949~1960年:中国耕地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与变化趋势,1957年耕地面积增加到(16.77亿亩),是我国耕地统计面积的峰值。

      新中国成立时各地尚未完全解放,因此,1949年的耕地统计数是沿用国民党政府的统计数据加上估计修正而得到的,虽然1949~1952年土改中较普遍地丈量了土地,可惜当时基层的耕地数据没有汇总上来。不过从统计数字来看,建国初期中国耕地面积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1949~1952年间共增加,年均增加,这与该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建国初期一方面通过农民(包括部分退伍军人)对战后废弃的农地进行了恢复和开垦,另外,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运动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长时间战乱侵扰过后,耕地面积的激增在情理之中。另据《世界资源报告1987》,1950年的中国耕地面积为,中国统计年鉴为,虽比前者略小,但由于世界资源中统计的耕地概念涵盖更广一些(世界资源报告中耕地是指暂时和永久种植的土地、临时放牧的草地、供应市场和家用的菜园及暂时休闲的农田),所以是比较合理的。

      为厘定农业税,1951~1953年全国开展了查田定产工作。该工作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彻底的土地调查,根据1951年7月5日财政部公布的《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可以看出,该次调查组织严密,标准统一,同时是在群众广泛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的,尽管当时采用的土法丈量法不够精确,同时由于各地亩制不统一造成了一些误差,但是,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其精度已经是比较高的。根据查田定产结果汇总出的中国耕地面积在1953年的统计资料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总量为。该数据可以作为中国解放初期耕地面积的一个参考基点,由此再对1949~1952年数据进行校验,发现相互之间有较好的衔接性(1952年数据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