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

作者简介:
马建华(1958-),男,河南省清丰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mjh@henu.edu.cn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千怀遂 管华 施其仁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里彼此交汇。交界带暴雨频繁,且以大暴雨为主,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m之间。交界带冬季气温高于平原0.5~0.8℃,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海拔350~400m之间,形成特有的坡地暖带,暖带厚度100~250m。交界带暴雨频繁和暖坡效应是大气环流和交界带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对本区土壤发育和植物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P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4)06-0666-08

      自然地理交界带是相邻不同性质的自然地理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交接地带。开展自然地理交界带研究有利于发展自然地理学综合理论和方法,是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敏感区域之一,可以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御以及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全球变化和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需要,各种自然地理界面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以下简称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1 交界带的划分

      交界带西部是秦岭向东延伸的余脉——豫西山地,东边是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区内自然地理成分径向变化十分明显。其界限划分按两步进行。首先根据县(市)统计资料,分别计算交界带及其附近县(市)的森林覆盖率(山区大、平原小)、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山区小、平原大)、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山区小、平原大),勾绘出不同纬度地带上述指标的经度变化曲线,寻找曲线变化拐点,确定交界带包括的县(市)范围——交界带概略范围。然后,考虑到交界带是一自然地域单元,我们又在交界带概略范围之内以地形为主导因子,结合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确定交界带范围——交界带具体范围(图1)。

      

      图1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位置和范围

      Fig.1 Location and range of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如图1所示,交界带北界以黄河干流为界,以北是太行山地,以南是秦岭山地。考虑到黄淮平原一般海拔为50~100m,近山麓地带为100~200m[2],我们确定交界带东部界限大致以海拔100m等高线为界。交界带西部界限的划分比较复杂,大致从“方城缺口”处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西部是南阳盆地东缘,地形以岗地与河谷平原相间的岗地平原,河谷平原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60m以上[2],故交界带南段西部界限大致以海拔160m等高线为界。交界带北段西部是伏牛-熊耳中山区,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故交界带北段西部界限大致以海拔500m等高线为界。但考虑到山地系统包括山岭和山谷两种地貌单元,而以山岭为主,所以500m等高线沿山谷向西部山地延伸的狭长区域应属于山地系统的一部分,不应包括在交界带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交界带北段西部海拔500m等高线在汝阳县城东部、陆浑水库东部和宜阳县城西部分别切过汝河谷地、伊河谷地和洛河谷地。交界带南部界限以近乎东西向的水体或水域为界,以北是伏牛-桐柏低山丘陵区,以南是桐柏-大别山地。

      交界带位于111°54′~114°08′E和32°41′~35°00′N间,呈北宽南窄的不规则长条状,南北长约260km,北宽约190km,南宽约71km,总面积约,占河南省国土面积的15.9%。

      2 经纬双向过渡性明显

      交界带自然地理成分自西向东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区域地貌来看,交界带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占主导地位,占全区面积的50%以上;低山仅星散分布于交界带之中(如北部的嵩山和箕山,南部的白云山),约占全区面积的15%;各类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35%。虽然交界带地貌的空间展布具有交错性,但是东西递变性仍然十分明显,西部主要是浅低山和高丘陵,中部主要是低丘陵,东部以高平原为主。作者运用地貌系统信息熵理论[3,4]分析了交界带地貌演化的东西差异[5]。研究表明,交界带自西向东地貌系统信息熵(H)逐渐减小。交界带北部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H平均为0.45,西部地区平均为0.23;交界带中部沙汝河流域东部的H平均为0.47,西部地区平均为0.37;交界带南部白河流域东部地区的H平均为0.65,西部地区平均为0.38。这表明,交界带地貌发育具有东部较老、西部较轻的特点。实际上,交界带以西的豫西山地处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上升区,地势起伏大,侵蚀强烈,地表比较破碎,地貌发育处于中年期;东部黄淮平原处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沉降区,堆积强烈,地势坦荡,地貌发育处于老年期[2]。总之,交界带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化均具有经向过渡性特点。

      据研究[6,7],中国现代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横贯交界带南部,大致在33°N,即南阳至驻马店一线。在该线以南,≥10℃活动积温大于4500℃,最冷月平均气温>0℃,年极端最低气温高于-1O℃,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以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面积较小(仅占全区面积的10%);该线以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面积较大。交界带中东部的年干燥度在1.11~1.44之间,为半湿润气候区;西部的干燥度在1.50~1.69之间,为半干旱气候区。这说明交界带属于中国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区域。

      交界带植被类型和植物成分的经向和纬向过渡性十分明显。从交界带西部到东部,植被类型逐渐由森林、灌丛、草丛向农田过渡,如交界带中部自西向东依次出现栓皮栎林、栓皮栎林灌丛或黄荆-酸枣灌丛、胡枝子-狗尾草草丛和农田群落。交界带西部和带内以山地森林群落为主,夹杂一些灌丛群落;东部高平原以农田群落为主,夹杂一些草丛群落。从群落生物多样性层次来说,交界带明显大于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边际效应十分明显。在南北方向上,大致以沙河为界,界线以北很少出现亚热带植物成分,残存的自然和半自然成分是暖温带成分,主要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alis)、麻栎(Q.acutissima)、油松(P.tabulaeformis)、辽杨(Populus maximowiczu)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大致以南召-方城-驻马店一线为界,界线以南亚热带植物成分逐渐增多,植被类型主要是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亚热带植物成分主要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青冈栎(Q.glauca)、短柄枹栎(Q.var.brevipetiolata)、湖北枫杨(Pterocarya hupeh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等[8];在上述两条界线之间,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成分彼此过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