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62.1;P967 1 导言 物质世界的改造只能通过对物质本身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作为地球物种的一个种群,物质的供应和保障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1]。尽管目前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基础的这种依赖程度依然如故[2]。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以无生命的数码及字符所组成的信息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主宰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命运。然而,人们却忘记了这样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即信息及其技术从制造、传播到使用均是由人来完成的。而维持人类今日的生活,一年不仅要消耗掉上百亿吨的能源矿产、数十亿吨的其它矿产和生物资源,而且还要占用数亿平方公里的耕地和数万亿立方米的水资源[3-5]。综观今日世界,无论发达程度与否,自然资源占有水平和开发程度依然是决定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6]。换言之,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建筑在资源环境基础这样一个物质平台之上。实际上,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在此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2003年北美、欧洲的大面积电力供应中断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仅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资本和技术来源,而且同样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自然资源基础。事实上,发生在“九五计划”时期的黄河断流、长江和嫩江流域洪水、以及“十五计划”期间北方大范围的沙尘暴表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两者间不协调的矛盾已经达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这些事件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已经开始从局部走向了整体[7]。发生在近年来的粮食产量连续大幅下降,以及2003年末的能源“三荒(煤荒、电荒和油荒)”的事实同样表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始终未能摆脱来自资源供应保障方面的巨大挑战[8]。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缓解乃至遏制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趋势,应是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换言之,中国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基础之上, 考虑庞大的人口数量、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和巨大的区域差异,在进行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探讨时,我们将所涉及的重点集中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依存程度最高和使用程度最为普遍的5大“公用性资源”(要素),即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林业资源,以此建立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的基本平台。在所评价的5大“公用性资源”中,耕地、水、能源和林业4大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生存的物质基础所在,而矿产资源则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前提。于此同时,问题的研究在以7大区为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所不同者,考虑到自然环境和数据资料的相对完整性,本研究对7大区的划分在传统基础上做了适度调整(见图1)。分析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对区域人地关系总体现状评价,把握区域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特征和演进趋势。
图1 中国7大区划分示意图 Fig.1 The sketch map of China's seven region 2 概念与公式 2.1 基本概念 国家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概念古已有之。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现有人口生存及后代繁衍生息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障状态和开发状态与潜力。从全球人地关系长期的发展过程看,从古至今国家资源环境基础的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不同者,古代时期的概念更注重资源环境数量的多寡及扩大开发的可能,现代时期的概念则更强调资源环境基础内部的系统平衡状态与外部的协调可能。 一般而言,古代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基础的要素组成相对单一,其基本模式可以表达为: 古代国家资源环境保障基础的要素组成=土地+水源 从这一要素组成模式出发,包括湖泊在内的河流流域土地资源开发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家起源及其延续的最佳场所。人类古代和现代文明大都发生和发育在江河流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的基本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然而,新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却引发了资源环境要素组成结构的重大变革。 首先,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了社会资源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扩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打破了传统安全概念的要素组成结构。据此,现代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程度概念的要素组成模式可以表达为: 现代国家资源环境要素组成模式=土地+水+矿产+生态环境
图2 区域资源环境基础与演进过程 Fig,2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base and its evolu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2.2 评价公式 区域评价公式的基本目标在于,确定地区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大小。因此,与传统思维不同,区域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的主要表征指标首先考虑的是把握“地-地”的对应关系状态,然后再进一步明确“人-地”协调的基本状态。因此,对象地区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评价基本公式第一步便是确定本地区的“地-地”现实对应关系状态,其公式可以表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