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04)06-0015-12 一、龟兹和焉耆两地的名称 龟兹和焉耆,在中国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同为新疆丝绸之路北道(也有其他说法,下祥)大国。虽然名为两地,然而在地理上,历史上,民族上,语言上,宗教信仰上等等方面,实为一体。因此,我现在叙述两地的佛教时,放在一起叙述。然而,究竟是两个地方,古代称为两个“国”,所以有时还要分开来叙述。总之是有合有分,视客观需要而定,这样才能使轮廓分明,使读者得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一点必须在这里先提出来,加上说明。两地虽同为佛教重镇;但是,在许多佛教史中,比如日本学者羽溪了谛的《西域之佛教》等等,都只为龟兹的佛教列专章,而焉耆不与焉。其故何在?窃以为,在佛教信仰对外扩散的影响方面,对中国内地的影响方面,焉耆远不能望龟兹项背,不为焉耆列专章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一)焉耋(注:周连宽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22-40页,《阿耆尼国考》,对阿耆尼这个名称有详尽的考证。)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佛典中,焉耆一地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我先根据周连宽先生的考证,把名称抄在下面,再加以必要的补充: 焉耆(《后汉书·西域传》)、焉夷、傿夷、鄢夷、焉夷、乌耆、乌辛、乌夷(《一切经音义》)、
夷(《法显传》)、乌耆(《一切经音义》、《释迦方志》)、邬耆、阿耆尼(《大唐西域记》)、亿尼(《月藏经》)、忆尼、婴夷(《一切经音义》)、乌缠、焉祗(《一切经音义》)(注:以上名称,主要根据周连宽上引书,我加上了几个,但并不求全。详细的考证,也请参阅周文。)。 先抄一点材料。 《一切经音义》,卷82,
54,836c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慧琳撰: 阿耆尼国(夹注)佶伊反,胡语也。或出焉祗,佶音巨乙反。 同上书卷,页873a: 阿耆尼国(夹注)两碛之西第一国也。耆,音祗,古曰婴夷,或曰乌夷,或曰乌耆,即安西镇之中是其一镇。西去安西七百里。汉时楼兰、善善、危颁、尉犁等域,皆此地也。或迁都改邑,或居此城,或住彼城,或随主名,或互相吞灭,故有多名,皆相邻近,今成丘墟。 《大方等大集经》卷55,《月藏分》C
13.368b: 尔时世尊以亿尼国付嘱勇健执蠡大夜叉,将千眷属(中略)“汝等共护亿尼国!” 再作几点阐释。 第一,慧琳音义《大唐西域记》,在列举了许多名称之后,最后一句话“今成丘墟”,显然不会指焉耆(阿耆尼),否则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不会写“国大都域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下略)。” 第二,亿尼是否是焉耆的问题,德国梵文学家吕德斯在他的论文《东土耳斯坦历史和地理的再研究》(Weitere
zum Geschichte und Geographie von Ostürkestan,Philologica Indica S.622)中,作了详尽的论证,证明“亿尼”就是“焉耆”。 第三,在克孜尔梵文残卷中,阿耆尼作Agni(上引书,S.621)。 第四,请参阅日本学者水谷真成译《大唐西域记》“阿耆尼”注,以及其他日本学者的《大唐西域记》译本的注。也请参阅览Thomas waters,On yuan Chwangs'Travels in India,vol I.P14 ff.阿耆尼的注释。都不再征引。 (二)龟兹 在中国古代典籍和佛典中,龟兹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注:周连宽著《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年,46-68页,《屈支国考》。): 龟兹(《前汉书》)、丘慈(《新唐书》)、归兹(《申日经》)、丘兹(《悟空入竺记》)、邱兹(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邱慈(《密迹金刚力士经》)、屈茨(道安:《释氏西域记》)、苦叉(元《经世大典》)、俱支曩(《梵语杂名》)、俱之那(《梵语杂名》)、屈慈(《新唐书》)、屈文(玄奘:《大唐西域记》)、归兹(礼言:《梵语杂名》)、归慈(《出三藏记集》)、苦先(《元朝秘史》)、拘夷(《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曲先(《明史·西域传》)。 名称抄完,还必须作点补充,一是抄点资料,二是作点阐释。 先抄资料。 《一切经音义》卷28,
54,496b《妙法莲华经序》,慧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