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作者简介:
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llin@263.net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芜湖 241000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9;K928.5文章编号:1000-0585(2004)05-0686-09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镇),这些古村落(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镇)研究。彭一刚论述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系统分析了传统村镇聚落景观[1]。朱光亚论述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2]。陈志华、阮仪三等分别对楠溪江古村落和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3,4]。刘沛林系统论述了古村落空间意象与文化景观,提出了古村落研究的基本框架。引入“意象”的概念,借助感觉形式研究聚落空间形象的方法,对古村落景观的多维空间立体图像作了初步研究。以湖南省传统村镇为例,探讨了湖南张谷村、德夯村等传统村镇感应空间特点及其现代规划的原则和方法[5~7]。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隋置歙州,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歙州始领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仍辖6县,明清时期徽州府基本与上述地域相当。徽州一府六邑格局一直维系到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停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叶显恩论述了明清时期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8],张海鹏、王庭元等系统研究了徽商的形成、发展、经营活动以及徽商与徽州文化的关系[9]。陆林、焦华富论述了徽派建筑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观念[10]。王明居等论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征[11]。黄成林研究了徽州聚落和民居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因素,探讨了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2]。相对而言,徽州古村落的地理研究较少,而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1 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注:翟屯建.徽州先秦史初探.徽学,第一辑,1986.6~15.),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休(宁)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休歙盆地的歙县岩镇、古溪、黄墩、潜口,休宁万安、阳湖等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图1)。

      

      图1 明清时期徽州府重要村落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important villages in Huizhou during Ming and Oing Dynasties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古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例如,程氏为徽州大族,“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13]首逾江南者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有善政,当地百姓拥戴留居歙县黄墩,子孙遂以此为桑梓之地。由此,程氏在境内不断迁居,形成许多程氏村落。据清雍正初年(1723年)统计,歙县、休宁、绩溪等县分布100多个程氏村落[14]。汪姓大族东汉末年迁入徽州,至唐,越国公汪华生九子,长子建,子孙世居歙县唐模、岩镇、府城西,休宁阳湖,黟县宏村等地;次子灿为培川汪氏始祖;三子达,子孙世居绩溪尚田、歙县富溪府等地;七子爽,子孙世居绩溪澄源、歙县慈菰,婺源还珠、大畈、梧村等地。四子、六子、八子后裔大多迁出徽州,五子、九子早年卒无传。汪氏后裔在境内不断迁居形成许多汪氏村落,仅休宁汪氏村落就达46处[15]。

      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但也有少数因交通等因素发展起来的村镇。歙县渔梁地处城南1km处的新安江上游支流练江畔,因江中建渔梁坝形成良港,成为徽州经新安江通往杭州的重要码头,进而发展成为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为一体的非农业性的村镇。村镇人口由码头工、渔民和商家等组成多姓杂居,少有徽州多数村落常见的渲染宗法观念的牌坊等礼制建筑和世家大族的深宅大院。渔梁因坝而兴,渔梁坝因其历史价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原为休宁县所辖,同样因新安江水路交通而发展起来。据考证,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屯溪作为地名已载入典籍,当时只是数户渔民集居的渔村。明中叶发展成“十里樯乌”的村镇,晚清占有“地利”的屯溪逐渐成为徽州主要的客货集散地[16]。历史上的商业街“老街”因历史地位和景观价值成为全国第一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