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士光(1939-),男,湖北武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1-0026-06

      在当今兴起的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潮中,海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古都,特别是古都文化之活动,又异军突起,成绩斐然。这不仅于近些年来促使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中国古都学,而且还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研究活动的蓬勃开展。

      一、中国古都与古都文化研究概况

      论及对中国古都之研究,固不自今日始。司马迁著《史记》就曾记述了“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建国各数百千岁”[1](《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的史实,还从它们所处地理位置阐释了“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1](《史记》卷129《货殖列传》)这一原因。同时,对前代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及嬴秦之故都咸阳有关情况也作了记述[1](《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自那以来,除历代正史中的地理志、郡国志、地形志与地方志、笔记、游记等史籍著述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前代都城的资料外,还出现了一批专事研究、著录古代都城的著作。内中著名的就有西晋陆机撰《洛阳记》、北魏杨衔之撰《洛阳伽蓝记》、六朝(另一说为中唐以后)人撰写的《三辅黄图》、唐韦述撰《两京新记)、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与张礼撰写的《游城南记》、元骆天骧撰《类编长安志》与李好文撰《长安志图》、明刘侗撰《帝京景物略》与顾炎武撰《历代宅京记》、清徐松撰《唐两京城坊考》与周城撰写的《宋东京考》等。真可谓硕果累累,代不绝书。

      迨至近现代,自20世纪初起,许多中外学者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手段,跳出单纯记述的窠臼,对广布于中国大地上的古代都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有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与考古发掘,探寻到一批历史上已湮没了的古都遗址,如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夏代初年都城斟{}鄩[2](P169)与尸乡沟商汤都城西亳遗址[3](P191),以及近年来为一批专家学者认同的商汤所建另一座更重要的都城——郑州商城遗址,四川成都市三星堆与金沙古蜀国都邑遗址[4](P112)等;更多的则是参采史籍文献与实物遗迹等多种资料,通过考证与考察以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有关古都的问题开展了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层面微观复原性研究。这是基础性研究,就是考定复原古都之墙垣城门、殿堂楼阁、寺庙陵寝、街巷里坊、市廛馆驿等具体的建筑设施,也包括考定古都中曾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事活动。这方面研究成果甚多,真可谓不胜枚举,故不赘列。第二层面宏观综合性研究。这既包括对有些古都所作的综合系统研究,也包括对中国古都所作的整体全面研究,内中有些还进行了理论概括与总结。这方面的论著也不少。最具代表性的有侯仁之著《历史上的北京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以及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出版)以及与朱士光主编的《古都西安的变迁与发展》(即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王仲殊撰《中国古代都城概说》(载《考古》1982年第5期)、叶骁军著《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第三层面则是在前述两个层面研究基础上,深入探析古都文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前述两个层面的论著中,有些学者实已有所注意,并在对相关问题进行论析时也有所涉及。近年来随着古都学研究的深入与中华文化研究的持续开展,对于古都文化的研究日益成为古都学领域一个主导方向,正蓬勃深入开展。这方面近年来问世的成果可举作例证的有: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以及笔者所撰《论汉唐长安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初论我国古代都城礼制建筑的演变及其与儒学之关系》(先后刊登于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古都研究》第12辑与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古都研究》第14辑)等论著。

      近20年来,中国古都学会作为国内直接从事古都学术研讨活动的社会民间团体,在组织国内外学者开展上述三个层面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发挥了促进作用。这个学会自1983年在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西安市建立以来,已先后在西安、南京、洛阳、杭州、开封、安阳、江陵、北京、银川、大同、偃师、曲阜、新郑、莒县、徐州、赤峰、成都、鹤壁、太原等古都所在城市举行了21次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17辑,另有3辑也即将出版。在近年来的学术活动中由于关注古都所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对这批城市在开展现代化建设中做好保持古都风貌与开展有特色的古都历史文化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受到有关地方政府的欢迎与支持,学术研讨活动也得以日形活跃,这一现象又反过来促进学会更加注重古都文化的研讨活动。笔者作为学会现任会长,曾多次进行具体的研究并在学术研讨会上阐释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意义与作用,倡导深入推进这一层面研究。如1998年10月曾为在新郑市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第15届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新郑古都文化研究与古都文化资源之开发》一文;2000年3月29日至31日在受邀参加山西省临汾市举行的祭尧暨海峡两岸尧文化研讨会上,曾作了以《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为题的发言(后据发言要点整理成文,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上);2001年7月,在参加内蒙古赤峰市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时,提交了《有关辽王朝历史、文化、都城问题之管见》一文(该文已收入《中国古都研究》第18辑上册,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同年10月在应邀参加中国秦汉史学会在陕西咸阳市举行的秦文化研讨会上,作了《关于秦都咸阳及秦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的大会发言。2000年11月,在为江苏徐州市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所提交的题为《中国古都学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思路》一文中,更明确提出将古都文化研究作为新世纪里中国古都学应着重开展研究的三个方向之一(该文收入《中国古都研究》第17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正是因为重视古都文化研究已成为古都学界的共识,所以近几年来由中国古都学会主办或参办的古都学术会议,均将相关文化的研讨列入会议议题,甚至在会议名称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当然除中国古都学会外,还有一些与古都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如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等以及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也加强了古都文化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