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

作者简介:
庞英,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张全景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叶依广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是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选取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等指标,对我国现有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观念更新、技术进步、财政投资、产权制度优化等角度,提出提高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以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压力。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F3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04)05-0032-05

      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基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的耕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1]。1997年以后,国家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从数量上看全国和各省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的省份还略有增加。但是新开垦的耕地在质量上大打折扣,耕地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地区,而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边远地区。因此,在耕地数量平衡的背景下,耕地生产力即质量状态如何,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如何,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数量经济分析方法,选取可计量的耕地利用效益指标,对1988年以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其问题,并提出对策。

      1 我国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

      统计资料表明:在1986年至2001年的16年中,1996年以前总的趋势是持续下降;1998年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国家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耕地面积逐年增加(见表1)。但由于劣质耕地面积的增加掩盖了优质农田的减少,土地生产力在不断地被侵蚀。表1的耕地面积与亩产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98、1999和2000年耕地净增面积扩大的同时,土地生产力却在下降,其中后两年的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8.46%和15.59%,而单产增长速度相应却为-0.20%、-5.16%。根据表中有关数据计算,1997年耕地面积比上年净减少388.9万,单产减少106kg,因耕地数量的减少而损失的产量为174.3亿kg,因单产的减少而损失的产量为101.2亿kg;而2000年耕地净增加1753.4万,而单产却净减少232kg,由于单产的减少而损失的产量为261亿kg。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耕地数量实现了占补平衡,但耕地生产率即耕地利用效益却在下降。目前我国人均粮食约400kg,但也只不过刚刚越过温饱线,到人口高峰的2030年,我国人口将比现在净增3亿人,这至少需增加1200亿kg的粮食才能满足需要[3],因而即使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粮食安全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表1 耕地数量与产出计算表

      Tab.1 Calculating table of farmland area and its output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

      2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数量经济分析

      我国历史悠久,绝大部分易农荒地都已开垦。据原国家土地局统计,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约为0.76亿,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宜耕荒地0.136亿,按60%垦殖率计算,可开垦耕地0.08亿,且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内蒙等条件相对恶劣的边疆地区。况且为改善生态环境,有些耕地还需要退耕还林、还牧。因此,提高现有耕地利用效益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为此,笔者构造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等指标[4],对我国现有耕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明确其潜力空间。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耕地产出效益系数=Y/F(1)

      耕地消耗回报系数(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