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是英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光辉灿烂,但在这种令人惊叹的繁盛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大量的单身女子现象的出现就是困扰维多利亚人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从1851到1871年,单身女子数量从72500人升至125000人,二十年中上升了72%。(注:Trever May,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P261)这一问题令中产阶级大伤脑筋。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未婚女子比例要高于工人阶级。(注:Lee Holcombe,Ladies at Work:Middle Class Working Women in England and the Wales 1850—1914[M],Shoe String Press,Inc,1973。)(P11)其中许多人一生都未结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处女。按照当时中产阶级的女性观,这些单身女子既未能通过婚姻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上又被歧视,只好呆在家里,成了“多余的人”,她们的存在也就构成了一个令人苦恼的社会问题。 一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的男女比例失调,尤其是中产阶级中出现数量众多的单身女子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但主要是当时流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婚姻行为的影响。 从维多利亚时期的人口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与女婴相比,男婴存在比较高的死亡率,这样就相应减少了成年男子的数量,使男女比率呈现失衡状态。这种状况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尤为严重。据说在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25至29岁年龄段男女比率差不多是91∶100,而在英格兰只有83∶100。(注:杨金才:《再现单身女子心路历程的英国维多利亚小说》[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另外,伴随着英国对外贸易和殖民范围的扩展,人们纷纷移民美国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其中男性远远超过女性。据统计在1861年有124000名男性移民海外,而女性只有41000名。(注:Trever May,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P261)这无肄加重了原本就有的性别失调,以至于有一段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45至49岁的女子中未婚女子就占1/7,而苏格兰地区竟高达1/5。(注:杨金才:《再现单身女子心路历程的英国维多利亚小说》[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4期。)在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中,中产阶级男子所占数量尤其多,他们或作为军官,或作为殖民官员,或作为商人遍布在英国殖民地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有人曾这样嘲讽他们:“他们出现在任何地方,唯独排除英国——这个他们最应该呆在那儿并与可爱的女孩恋爱的地方。”(注:Lee Holcombe,Ladies at Work:Middle Class Working Women in England and the Wales 1850—1914[M],Shoe String Press,Inc,1973。)(P11)这是大量单身女子,特别是中产阶级老处女出现的一个客观原因。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人们的婚姻习俗及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转变,也是造成大量未婚女子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维多利亚时期的上等阶级和中产阶级对待婚姻存在明显的门第观念,他们都趋向于与自己同一社会地位的人通婚,许多婚姻都是在有着相同职业和社会背景的家庭之间缔结。如果有例外,一般也只局限于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女仆与中产阶级下层男子通婚。(注:Sally Mitchell,Daily Life in Victorian English[M],Greenwood Press,1996,p.142。)(P142)这种倾向一直到十九世纪晚期才逐渐减弱。对于出身贵族家庭的年轻女子来说,她们拥有的财富与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给予她们许多社交机会,可以保证她们能够顺利找到适合的婚姻对象。相比之下,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女孩情形就不同了。在当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一个中产阶级女孩随时可能因为父亲破产或者父母去世而导致无人供养,经济上的困境使她失去与同一阶级男子相处的机会,不能找到与自己地位相符合的对象,最终结果就是极有可能成为一名老处女。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各个阶级还普遍存在向后推迟婚龄的趋势。据当时人们的统计,维多利亚时期女子的初婚年龄平均为25岁,男子的初婚年龄平均为27至28岁。这种晚婚现象在中产阶级中尤为普遍。(注:Sally Mitchell,Daily Life in Victorian English[M],Greenwood Press,1996,p.142。)(P142)按照中产阶级理想的家庭观,他们是严格的父权制家庭,男子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具有无上的权威,但同时也要承担养家的重任。女子被看作与孩子一样依赖他人而没有自主权,在婚姻中处于受供养的位置,其所有的职责就是做一个好妻子与好母亲。而保证妻子与儿女生活的悠闲与奢华,不仅是一个男人事业成功的标志,也是其地位的体现。伴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女孩对于其未来丈夫的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婚姻在这一时期变得越来越昂贵,对于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中产阶级青年男子而言,与一个相同阶级的女子结婚并维持一个与其地位相符合的体面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1861年,有人曾给《泰晤士报》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确表达了对于这种越来越昂贵的婚姻的担忧。“现在女孩们被奢侈地、自私地养大,她们也期望在其丈夫那里得到同样奢华的生活,那么除非丈夫的钱财是无限多的,否则,满足这样一个摩登妻子的要求很快会使他陷于赤贫。……体面的代价也许太高了。”(注:Trever May,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60—1970[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P261)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男子采取不愿结婚的逃避方法,更多的人则推迟婚龄,直到他能够供养一个符合其地位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