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重远,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变得比以往更为严峻。意大利对半岛怀有很大的野心。希特勒取得政权后,德国通过经济渗透和政治压力攫取了对巴尔干某些国家的控制权。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后,整个巴尔干也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轴心国的同盟国,而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则投身反法西斯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尔干面临新的前景。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字号:

      一、两次大战期间的巴尔干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尔干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巴尔干各国在凡尔赛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很不相同。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那就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它和战胜国罗马尼亚一样,都热衷于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完整性,并坚决反对奥匈帝国的复辟。土耳其经过一次大战已元气大伤,它的国土仅有5%尚保留在巴尔干,勉强称得上是个巴尔干国家,再加和希腊因1920—1922年的希土战争而长期交恶,所以在巴尔干的影响已十分有限。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一样都是战败国,它把南多布罗加割给了罗马尼亚,又把西色雷斯划给了希腊,国土进一步缩小,并长期处于孤立地位。

      尽管以往争夺巴尔干最激烈的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先后瓦解,但其他大国又立即尾随而来,巴尔干遂再次成为列强角逐的场所。

      由于十月革命的爆发,法国失去了它在东欧的强大盟友俄国,于是便急忙在欧洲的东端寻找新的同盟者,对东欧小国各种结盟意图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20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向南斯拉夫提出了建立称之为小协约国的军事同盟方案,受到了法国的欢迎[1]。同年8月14日,捷南两国便签订同盟条约,规定签约之一方如遭到匈牙利的进攻,另一方应立即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

      不久,罗马尼亚也加入了这一同盟,于1921年4月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包括军事协定在内的同盟条约。接着罗马尼亚又和南斯拉夫在同年6月签订了类似的同盟条约,不仅针对匈牙利,而且还防范来自保加利亚方面的威胁。这样就最终形成了小协约国,由于它的成员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都身处巴尔干,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战后在巴尔干地区最早出现的政治军事联盟。

      1924年、1926年和1927年,法国先后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这样就捷足先登,通过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在巴尔干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巴尔干觊觎已久的意大利是乘虚而入的第二个大国。1915年,意大利放弃中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协约国允诺战后将把的里雅斯特、伊斯特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部分都划归意大利;不仅如此,意大利还将在阿尔巴尼亚享有特权。然而,在1919年的凡尔赛和会上英、法却远未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使意大利大为恼火。1919年,意大利法西斯分子邓南遮用武力夺取阜姆港便是这种不满的宣泄。翌年,经国际社会调解,意、南两国最终达成妥协,在拉帕洛签约,规定阜姆由两国宣布为独立、自治城市;萨拉则成为意大利享有主权的自由港。

      意大利把控制阿尔巴尼亚作为渗入巴尔干的通道,在1914年11月便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又取得了对阿尔巴尼亚的保护权。不过,意大利最关心的仍为在实际上控制住阿尔巴尼亚。1921年,英、法根据已达成的协议,授权意大利有权在必要时“恢复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边界”,而意大利也毫不犹豫地一有机会便显示自己的权利。1923年8月,意政府借口国际划界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意大利的将军特利尼在阿尔巴尼亚—希腊边境被杀一事(据传系意大利人自己所为—本文作者),向希腊提出抗议,并突然出兵占领希腊的科孚岛,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始从科孚岛撤兵。[2]

      不久,意大利又施加重重压力,和阿尔巴尼亚先后于1926年11月签订所谓“友好与安全条约”和于1927年11月签订防务联盟,使后者完全失去了独立,成为意大利的附庸。

      意大利在巴尔干的侵略野心决不止于一个小小的阿尔巴尼亚,这在法西斯于1922年底上台后表现得尤为露骨。墨索里尼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当时半岛上最强大的南斯拉夫,试图在它的北端挑起克罗地亚问题,而在它的南端则煽起马其顿争端,从而肢解整个国家,并把整个巴尔干也闹得无法安宁。1926年,南斯拉夫曾提出由法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三国签订条约以保障巴尔干稳定的建议,但却遭到墨索里尼的断然拒绝。意大利显然不愿受任何大国的制约,而宁愿在巴尔干独断专行,先与匈牙利签订了友好与仲裁条约,1928年又分别与土耳其和希腊签订了友好条约,试图在巴尔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意大利所推行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便是在小协约国间制造不和与矛盾,从而破坏小协约国的团结。还在1920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签订同盟条约时,意大利报刊便响起一片反对和抨击之声,斥之为此乃“建立斯拉夫人的反意大利集团”,并强调“如意大利想留在亚得里亚海东岸,那末就应该打退斯拉夫人的进攻。”[3]

      由于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国家时有矛盾和冲突,因此罗马尼亚外交大臣杜卡便认为斯拉夫世界对罗马尼亚构成的威胁要远比意大利来得大。于是意大利就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做拉拢罗马尼亚的工作。1923年初,刚上台不久的墨索里尼和杜卡在洛桑会晤,后者一方面对斯拉夫国家颇有怨言,另一方面又声称罗马尼亚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在斯拉夫国家和意大利之间扮演中介角色,并强调如果南斯拉夫试图和保加利亚接近,那么罗马尼亚便会与小协约国分道扬镳,使这位意大利独裁者深为满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