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德国历史上的文化斗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世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前文化参赞。(北京 100024)

原文出处:
德国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较全面地整理了100多年前德国文化斗争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斗争的背景、序幕、高潮和结尾。对文化斗争期间的德国各派政治势力及他们对文化斗争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特别是对文化斗争的性质、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与以往历史著作有所不同的见解。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字号:

      一百多年前,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深刻变革,从而爆发了一场持续10多年的文化斗争。斗争涉及了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国家统一,甚至外交关系。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德国历史时,仍然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文化斗争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

      1869年教皇庇护九世在罗马召开的梵蒂冈公会议,把在信仰和伦理等问题上“教皇永无谬误”这个论点宣布为信条,并于1870年7月18日公布了这一信条。

      1871年6月19日《十字架报》发表文章对天主教宣战。

      以上的行动表明双方都在为文化斗争做舆论准备,从而拉开了文化斗争的序幕。

      1871年7月8日 普鲁士文化部天主教处撤销,文化斗争由此爆发。

      1871年12月10日 《布道条例》颁布,禁止教士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时以“危害公众和平的方式”讨论“国家的事务”。

      1872年3月11日 《学校监督法》颁布,以国家的监督来代替迄今为止的教会监督(包括私立的教会学校)。

      1872年6月19日 国会通过《耶稣会法》,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境内建立定居区,限制耶稣会会士的居留,逮捕科隆和波森大主教和两个辖区的主教。

      1873 《五月法令》颁布,取消了普鲁士宪法中保护天主教会独立的规定,国家拒绝录用没有参加国立学校和大学规定考试的神职人员,并且设立国家法庭,处理教会事务。

      1874 《五月法令第二部分》颁布,实行《民事婚姻法》,规定只有在户籍登记处办完手续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

      《五月法令》的颁布被视为文化斗争的高潮。

      1875年4月6日 《限制法》实施,国家停止对天主教会的一切补贴,并且干预主教管区的教会事务管理。

      1876年2月26日 颁布法律修改《布道条例》。

      1876年6月7日 颁布《国家对天主教会财产监管法》。

      上述法律措施由于遇到天主教徒的激烈反抗,使得当时德国的内政、经济、外交都出现了困难局面。1878年新当选的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表示出和解的姿态。

      1880年7月14日、1882年5月31日和1883年7月11日,政府连续颁布了三个《缓和法》(Milderungsgesetze),表示文化斗争已进入尾声。

      1886年和1887年,政府又连续颁布了两项《和平法》(Friedensgesetze)。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文化斗争基本结束(注:Sachw rterbuch der Geschichte.Dietz Verlag Berlin 1969 Band 1 S.1053.dtv-Lexikon Deutscher Tasehenbuch Verlag München 1967 Band 11,S.43.)。

      文化斗争的性质

      前东德理论界认为是“由俾斯麦挑起的政治纷争”;西德历史学家迪特尔·拉夫认为“这场危机起源于天主教会和现代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德国小百科全书定义是:“普鲁士国家和天主教会之间的斗争”;英国历史学家艾伦·帕麦尔认为:“菲肖夫(Ru dolf Virchow亦译维尔肖,拟译为“菲尔肖”较为准确)在1873年竞选演说中声称,普鲁士正经历着一场‘文化斗争’,即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搏斗。这个名称并不能确切表达事物的本质。”;中国德国史学者认为“它与‘文化’毫无关系。这是在‘为世俗文化而斗争’的幌子下所进行的普鲁士容克统治帝国和反普鲁士容克统治的斗争,是普鲁士大邦和西南中小邦争霸德意志权力之争。”

      上述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德国历史上文化斗争的性质所作的论述,无疑是有各自的道理的。但是如果把这场文化斗争放在更广阔的德国历史背景下加以探讨,它的性质和意义就远不止如此。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的经济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克虏伯钢铁厂1831年才有27人,而到了1860年前已超过1700人。1873年达到7000人(注: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波恩Inter Nationes 1987 年版,第104页。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火车站、桥梁、工厂大楼、仓库,规模之大胜过教堂。

      19世纪欧洲的思想、文化同样处在大变动之中。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欧洲的征服使得以理性和科学为主旨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的时代潮流,打破了神学和宗教对人的思想的垄断。“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心。1789年8月在巴黎发表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一条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二条),“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六条),“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第十一条)(注:《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新华出版社1997版,政治、社会卷,第352-353页。)。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在学术思想上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而且震动了全世界,给当时的宗教势力一次沉重打击(注:《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新华出版社1997版,自然科学卷,第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