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对印度支那殖民政策(1887—1940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一平,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南洋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1887年,法国殖民者建立了印度支那联邦。由此开始,在“同化”与“联合”理论的 指导下,法国人制定了殖民印度支那的一整套政策,这套政策与中央集权下的“杜美体 制”、高利贷帝国主义的近代银行制度、重商主义背景下的贸易保护制度、文化上的同 化意识为特点,给印度支那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如何消除之,成为印度支那国家 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仅对法国殖民印度支那时期的经济政策有一些零散的分析,缺乏 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研究1887—1940年法国的印度支那殖民政策与实践,分析 其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并透视法国殖民者在印度支那的影响。

      一、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了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 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特有的活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新老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法国在1870年后,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等赶上 ,位居世界第四,而且其对外贸易在世界各国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法国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小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一方面,法国工业中 的中小企业仍占很大比重,轻工业居于重要地位,工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另一方面, 到1913年,法国务农人口仍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7.4%[1](P7),小农经济仍占很大比重。 另外,银行高利贷资本发达,以法兰西银行为中心的金融资本控制着法国的整个经济命 脉,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借贷资本在法国垄断资本中占居首要地位,法国被称之为“高 利贷帝国主义”。[2](P57)

      此时的印度支那三国还处于“中世纪阶段”,[3](P259)其中,越南封建社会的商品经 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老挝、柬埔寨还带着浓厚的农奴制甚至奴隶制的残余。各国之间为 了争夺土地与财产,战争不断,尤其是越南与泰国的地区争权战争,老挝与柬埔寨的内 部纷争,更使得印度支那分崩离析,民族矛盾尖锐。

      而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法国在与德国进行的争霸欧洲大陆的战争中,割地赔款,损 失惨重。在与英国的殖民地争夺中,又丢失了印度、北美等地。为此法国政府内外交困 ,为了法国的殖民利益以及转移法国人对国内政治困境的关注,法国加紧了对印度支那 的殖民活动。

      (二)法国对印度支那殖民政策的理论基础

      法国在把整个印度支那变成它的殖民地以后,“开始以重商主义为基础,有计划地展 开行政管理与开发经济资源”。[4](P406)保罗·杜美(Paul Doumer)总督曾说,“他的 任务是(向法国)证明印度支那有巨大的商业利润,印度支那是他们获利的源泉,及向纳 税人证明他们将不再需要继续为此纳税。”[5](P174)“印度支那将给法国工业和商业 开辟广阔的市场,将迎接法国资本家的才能和智慧。印度支那将赡养法国的陆军和海军 。从而,印度支那将为法国在远东带来一个坚固的经济和政治根据地……”[6](P123— 124)为此,法国议会于1892年1月28日以绝对多数通过了一个关于印度支那的法令,把 印度支那定为被法国“同化”的殖民地。法国议会的这一举动源于它一直奉行“壮大法 兰西民族”的同化理论。法国人认为,“法国所创造的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法国人应 该把法兰西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主张殖民地与法国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一致,土 著居民应通过受教育而接受法兰西文化,最终自然同化为法国公民。”[7](P209)为此 ,在整个殖民印度支那的过程中,法国殖民者主要通过直接统治的行政管理方式,大力 推行同化主张。法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一较为严密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加强殖民统治的同 时,实现其同化目的。霍尔曾指出,“同化而不是联合,才是法国殖民主义的主旨。” [8](P714)

      然而,同化是一个困难的历程。因为它不完全是一个只涉及政治与经济,而更多是一 个涉及历史与文化中的沟通与融合的问题。任何两个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它的成功同化 ,只能是由内而外,自觉地经过一个漫长时间的冲突、了解与交汇之后,才有可能同而 化之。任何由外部力量强加的同化都很难成功。何况法国人在“同化”的旗帜下,对印 度支那从未实行过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实际上,法国殖民者所提出的 同化理论,就是要把18世纪有关人类共性的概念与欧洲人惯有的传播文明的使命感,同 法兰西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融汇在一起,为法国人的利益服务。“但同化对法国殖民地所 产生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甚至未能与法国的殖民政策相始终。事实上,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还想把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处于殖民统治之下的其他臣民同化为大约与巴黎 人相同的有色人,显然是一件很难与实际相吻合的事情。因此,同化只不过是法属殖民 地行政官员们对殖民主义的目的和手段,所进行的别出心裁的理论探求而已。”[9](P3 8)“同化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与这种政策原先追求的目的殊为不同。”[8](P717)因此, 几乎在寻求以殖民统治实现同化目的同时,法国的一些殖民问题专家们,又提出了一个 “联合”的概念。这一概念提出,把印度支那视为法国一个省份的“同化”政策并不利 于宗主国的经济发展,强调印度支那是与法国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必须承认殖民地与 宗主国之间的差异和重视殖民地的特点与要求,主张“每个殖民地应按自己的文明发展 ”,[10](P97)要“维护当地社会传统的风俗习惯,以便在土著精英与殖民当局之间创 造出一种合作的关系,并让印度支那民众和法国人联合起来”。[11](P8)法国著名学者 哈默德也认为:要想实现殖民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联合,“应该让土著居民按自己的 方式发展,保持其每个人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并利用他们自身的组织来达到上述 目的。”[12](P113)

      由于法国政府多年来推行同化政策的效果不佳,再加上维护相应殖民体制下的统治费 用,大大超过他们认为在殖民地所能获取的利益和相应可以承受的负担,使法国政府感 到沉重的财政压力。因此自1910年起,直到二战爆发,所谓“联合”的概念逐渐开始成 为法国人在其殖民地的新的基本理念,并先后体现于“杜美体制”之后法属印度支那的 行政管理体制之中。这就是1902—1907年在任的保罗·博(Paul Beau)总督和1911—191 9年在任的艾伯特·沙罗(Albert Sarraut)总督以“联合”的方式争取与本地人合作, 利用本地人使行政管理民主化,以减少施政过程中的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