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

作 者:

作者简介:
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所,北京 100006 左玉河(1964— ),男,河南新乡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9-0062-10

      中国学术纳入近代学科体系及知识系统,是很复杂的过程。接纳西方学科体制,仅仅是将中学纳入近代学术体系的开始;按照西方近代学科分类编目中外典籍,也是中学纳入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之初步。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及其知识系统,要完全纳入近代西方分科式之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中,必须用近代分科原则及知识分类系统,对中国学术进行重新整合。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尝试用近代学科体系界定“国学”,实际上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之新知体系中(注:本课题已有之成果,参见姜义华:《章太炎评传》,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等。这些著作重点讨论了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的历史轨迹,并对晚清古学复兴之背景作了深刻揭示。然而,从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之角度看,晚清古学复兴是中国学术转型之关键所在,尤其是清末民初之“整理国故”运动,对近代中国学术转型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对晚清“整理国故”情况作深入而详细之分析,从“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西学框定中学”两条线索,探讨中国传统学术纳入近代新知体系的历史轨迹。)。本文仅限于对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情况略作梳理与分析,以揭示中国学术纳入近代西方新知体系之历程,而对五四时期“整理国故”运动则留待他文专论。

      一 以西方新理新法治旧学

      西学输入中国后,许多有识之士将研究兴趣从中国经史之学转移到西方近代新学上,接受了西方近代新知、新理、新法。以刚刚接受之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以适应近代学术演进之大势,成为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林白水定《杭州白话报》宗旨曰:“因为是旧学问不好,要想造成那一新学问;因为是旧知识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种新知识。”[1]故在晚清许多学者看来,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半断烂,一半庞杂”,主张用西方近代学科分类体系来分割和重新整理古代学术,即将原来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框架之分类体系彻底抛弃,转而按照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近代学科分类体系来分割和重新归类。

      严复以西学为坐标来评判中学,对中国学术批评较为严厉。在他看来,若以近代西学之标准审视中学,则中国学问不称其为“学”:“‘学’者所以务民义,明民以所可知者也,明民以所可知,故求之吾心而有是非,考之外物而有离合,无所苟焉而已矣。……是故取西学之规矩法戒,以绳吾‘学’,则凡中国之所有,举不得以‘学’名;吾所有者,以彼法观之,特阅历知解积而存焉,如散钱,如委积。”[2](P45)既然中国传统学术仅仅是“阅历知解而存”之“散钱”、“委积”,则有必要“取西学之规矩法戒”,对之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演变为近代意义上真正的“学”。这项工作,便是“整理国故”。

      提起整理国故,自然会想到五四时期胡适发起之“整理国故运动”。实际上,广义上之“整理国故”,或者说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研习中国旧学(国学、国粹)之工作,从清末即已开始。国粹派提出“保存国粹”、“古学复兴”及“昌明国学”之时,中国学术界实际上已经开始大规模之“整理国故”运动。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云:“最近五十余年以来,为中国学术思想之革新时代。其中对于国故研究之新运动,进步最速,贡献最多,影响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者亦最巨。”“此黎明运动在当时之学术界,如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方面广博,波澜壮阔,沾溉来学,实无穷极。”[3](p28)钱氏将“国故研究之新运动”溯至晚清,称其为“黎明运动”,颇有卓识。

      西方近代学术知识输入后,崇尚西学、新学之风日盛,中国传统学术面临着生存问题。既然旧学面临生死存亡之危机,故有学者思谋保存与发扬之道。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之国粹派对当时学术界之状况作了这样的概述:“今后生小子,入学肄业,辄束书不观,日惟骛于功令利禄之途,卤莽灭裂,浅尝辄止。致士风日趋于浅陋,毋有好古博学,通今知时,而务为特立有用之学者。”[4]正是有鉴于此,以章太炎、邓实等国粹派提出了“保存国粹”主张。

      何谓国学?何谓国粹?《礼记》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专指国家兴办之学校,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一国特有的学术”。近代意义之“国学”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的。国粹派所谓“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之总称;其所谓国粹,是指国学所含之精华:“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则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5]故保存国粹,就是保存与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为保存国粹,邓实等人主张“古学复兴”。其所谓“古学”,是指先秦学术,即君主专制建立及“异族”入主之前,未受“君学”、“异学”浸染之“汉族的民主的国家”之学术,即先秦诸子学。章太炎称:“春秋以上,学说未兴,汉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固。故中国之学,其失不在支离,而在汗漫。”[6](p285)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为宗旨,国粹派发表了许多研究中国旧学之论文,编写《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等著,掀起了一个以西方新理新法研习中国古学之热潮,产生了诸如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齐物论释》、《新方言》、《小学答问》、《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国故论衡》,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古学出于官守论》、《中国哲学起源考》、《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孔学真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说》,邓实的《古学复兴论》,黄节的《黄史》等二批学术研究成果。正是在用西学重新研究中国旧学的过程中,中国旧学逐渐被纳入到近代西方学术体系中,中国学术逐步由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