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4)06-0023-07 驻外使臣制度的创立,是近代中外关系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使臣制度设立之后相当长时期内,使臣不隶属于专职的外交机构,官职既非实缺,归国后也无升迁的专途,其选用以至出使活动往往受到政治派系及其复杂关系的影响。政治派系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使臣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注:典型如第一任驻英、法正使郭嵩焘与副使刘锡鸿之间的矛盾斗争。郭、刘之间的矛盾,固然与他们自身思想观念的差别有相当大的关系,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就是当时国内政坛洋务派与清流派两大政治派系在背后的推波助澜。相关研究可参见熊月之《论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纷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郭吾真《论郭嵩焘出使获咎》,《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曾永玲《中国近代第一位公使郭嵩焘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当前关于晚清驻外使臣群体与晚清政治派系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在李鸿章的研究中,偶尔也有论及,但迄今为止,未见有人对这一问题作系统的梳理,更没有把这种现象放到整个晚清政局中予以考察。(注:参见董守义《晚清巨人传·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74页;张富强《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的同时,也想为深入分析驻外使臣的活动及其影响提供一个切入点。 一 李鸿章与早期驻外使臣的选用 综观晚清政局,以甲午战争为界,前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甲午之前的几十年间,左右大局的政治势力,主要是湘军、淮军、清流及满人统治集团。甲午一战,李鸿章为首的淮军政治地位丧失殆尽。淮军式微后,清流也因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分化,政坛出现多样的格局,直至清朝完结。(注: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3页。) 政治派系这一演变的阶段性,与出使大臣任用制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注:关于驻外使臣的任用,见诸章程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的相关规定,二是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外务部《变通出使章程》中对旧章程的变通。)这种一致性,正好为考察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分析框架。甲午战争之前及战后几年间,对出使大臣的任用影响最大的“王大臣”,莫过于淮系首领李鸿章。 已有研究表明,出使大臣郭嵩焘、许钤身、容闳、曾纪泽、李凤苞、许景澄、张荫桓、刘瑞芬、洪钧、黎庶昌、崔国因、薛福成、李经方等14人的出使,与李鸿章有或多或少,或近或远的关系。(注:详情参见董守义《晚清巨人传·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74页;张富强《李鸿章与清末遣使驻外》,《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其实,由李鸿章举荐或赞成出使的,还不止上述诸位。如果不考虑留学和同文馆出身的,也不考虑公事往来关系,仅就具有私僚性质而言,至少还有以下10位使臣与李鸿章有关系。(注:本文考察的晚清驻外使臣及其出使国别,依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季使领年表·清朝驻外使臣年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0页)统计。) 首任驻美使臣陈兰彬早年曾几次得到曾国藩的举荐,并延请入其幕。(注:朱祖谋:《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署礼部左侍郎陈公神道碑》,汪兆镛辑《碑传集三编》卷1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880年版,第985—986页。)同治十年(1871)七月,李鸿章会同两江总督曾国藩奏派其携带幼童出洋。出使后,李鸿章称道他“识力诚毅,廉正可靠,驻洋三年筹办要务均极精详”,请总署在古巴华工定案后,“斟核保奏,俾旌劳貰。”(注:李鸿章:《陈兰彬议办华工片》(光绪元年五月十二日),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5,光绪三十四年金陵刻本,第13页;朱祖谋:《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署礼部左侍郎陈公神道碑》,《碑传集三编》卷1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3辑,第986页。) 首任驻日使臣何如璋由李鸿章和沈葆桢“交疏以使才荐”。(注:温廷敬辑《茶阳三家文钞·清詹事府少詹何公传》,补读书庐1925年本,第1页下。)何前往日本前,特意到天津谒见李鸿章,详谈出使之事。 首任驻日副使张斯桂是曾国藩幕僚,他曾受曾国藩之命,写信邀容闳入幕。(注:容闳著、王蓁译《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8页。)由于曾国藩幕僚的身份,与李鸿章也有了私交。在出使日本期间,他与李鸿章时有书信往来。通过信件,李鸿章还曾“劝励”他和何如璋之间“久不相能”的关系。(注:李鸿章:《密论何子峨》(光绪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9,第44页下。) 谕命但未任的驻日使臣李兴锐先为曾国藩幕僚,后助李鸿章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同治年间,李鸿章如曾国藩一样,多次奏保李兴锐。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清政府谕命李兴锐为出使日本大臣,李因病未能前往,李鸿章为其上奏,以病请免出使。(注:李鸿章:《李兴锐请假片》(光绪十三年六月初八日),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60,第23页。) 第二任驻美使臣郑藻如作为李鸿章幕僚,是协助李鸿章办理军需工业的重要人物。(注:李鸿章:《复曾相》(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2,第3页上。)光绪四年(1878)李鸿章向清政府推荐郑藻如担任津海关道,任职二年余,“倚如左右手”。后又曾协助李鸿章与巴西订约。(注:厉式金主修《香山县志续编》卷11,香山黄映奎墨宝楼1923年版,第19页下;李鸿章:《郑藻如请简关道折》(光绪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3,第19页—20页上。)光绪七年(1881),由李鸿章保举出任驻美日秘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