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6-0014-09 (注:本文系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重大项目“19世纪的中国社会”系列成果,写作得到了马昌华、翁飞先生的热情指点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捻军代表的是何种政治力量?这一问题显然涉及到对捻军性质的看法。捻军史研究中关于捻军性质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捻军性质是纯粹的农民起义,捻军所代表的是为自身生存揭竿而起的贫苦农民。这种观点在近50年的捻军史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注:参见江地:《关于捻军史的几个问题》,《捻军史研究与调查》,齐鲁书社1986年版;郭豫民:《捻军斗争性质问题的探讨》,《太平天国学刊》4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捻军史》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张珊:《捻军史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另一种对捻军农民起义的性质提出了质疑——“捻的性质究竟怎样,值得重新加以评估”(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认为:在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展过程中,圩寨势力进一步膨胀,“当时所谓的捻首、捻头,同时也就是寨长、围主、圩主、练首或族长”,他们“以其亲族、戚党或其所属的贫困的圩众”作为捻军的基本队伍(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捻军并未真正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捻军所代表的是企图割据一方、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皖北地方豪族大姓(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关于捻军的新解释》,载于(港)《抖擞》1986年7月。)。这种看法虽未否认捻军农民起义的性质,但对其时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提出了新的观点。随着捻军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指出,“若对捻军的性质作较精确而非概括性的界定,显然必须对捻军成分及当地社会状况作更精细的分析”(注:陈华、池子华:《四十年来大陆捻军史研究之简介及省思》,捻军研究学会编《捻军研究》第一辑,第126页。)。 关于捻军构成的主要成分,两种看法并无分歧,一致认为是下层群众——“白莲教徒、裁撤乡勇、弁兵、船夫、灾民、饥民、盐枭、衙役、盗贼、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注:江地:《捻军史论丛》,第2l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两种看法分歧的关键是捻军领导层的成分。前者认为捻军起义的领袖,除了张乐行、张宗禹等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出身贫苦,是农民中间最受剥削最受压迫的阶层”(注:江地:《关于捻军史的几个问题》,《捻军史研究与调查》,第70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而后者认为“捻的领导者多是地方上的强宗大姓或士绅阶层中人物”(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 应该说,对捻军领导层成分进行具体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讨论捻军所代表的政治力量。但是由于捻军处于下层,又属被镇压的对象,有关详细的文字记载较为鲜见,所以这一研究始终尚欠深入(注:1958年秋,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组织捻军调查组,在皖北及河南永城进行了为时两月的实地调查,访及大量地方稿本并记录了近60万字的口碑调查资料。这批资料的整理工作因修安徽省志而中断。文革后,曾参与调查的张珊、马昌华先生曾整理刊出部分资料。翁飞先生提供了全部口碑调查资料及捻军史料丛刊续编的部分稿本资料。这些珍贵史料遂成为本文写作的重要依据。)。 若以一般首领为领导层,那么,捻党各树旗帜、各立山头,纵横驰骋、星罗棋布,其大大小小的首领不啻成千上万,实难一一考察。而捻党雉河集会盟后,正式分黄、白、红、蓝、黑五色旗,成为捻军。其中,盟主张乐行自兼黄旗总旗主;白旗总旗主为龚德;红旗总旗主为侯士维;蓝旗总旗主为韩老万;黑旗总旗主为苏天福。各旗总旗主之下又有旗主、小旗主、趟主等诸多名目。这些人们公认为捻军领导层的最主要的首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亦能够代表捻军普遍意义上的领导层。因此,以下分别考察捻军五旗总旗主(视史料并包括部分旗主、小旗主、趟主及其本部骨干)的成分和背景情况(注:江地先生曾经介绍捻军各首领的情况,但他侧重于捻军领导层的军事行动,而对家庭、财产等情况涉及较少。参见江地《捻军人物传》,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黄旗 黄旗总旗主张乐行,涡阳县城西北12里张老家人。 关于张乐行家的地产,有人说是“良田五百余亩”(注:王大球:《张乐行传略》(抄本)。);有人说张乐行是“七十多亩”,其二兄张敏行五百多亩(注:张珊:《捻军产生的社会背景》,张珊《捻军史研究》,第22、23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后者所说张乐行与次兄张敏行的土地数目相差过大,按“诸子平分”原则,似不可信。但不管哪一说,均可知张乐行家属于比较富裕的有产家庭,经济实力较强。后期捻军领袖张宗禹与张乐行同族,家住涡阳县城北12里的张大庄,距张乐行故里张老家8里地。张宗禹家属大地主,有“沃田千余亩”。 张乐行所处张氏宗族的势力也很强大。其五世祖张振先据说于明末自山西迁来,传至四世“祖”字辈共有兄弟10人,到第五世繁衍为17门(注:马昌华:《捻军调查与研究》,第7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除张老家外,张氏宗族散居在张楼、张单庄、张小庙、张双庄、张大楼、张大庄、张瓦房、张土楼、擂鼓张、洼张庄、小梁庄、申庄、马套楼、上肋庄、梁园庄、胡庄等广大区域,号称“九里十八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