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25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5072(2004)06-0092-08 粤省近代金融业以广州为中心,主要有银号、当押店、银行、保险及信托公司等类。由于历史的原因,银钱业虽是一种传统的金融行业,但在民初仍以经济实力长期居于商贸中坚之地位,其公共组织具有良好的管理效能和权威,与政府财政当局处于既抗争又合作的互动关系,并在本地商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社会变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行业同业公会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本文主要以广州银钱业的公共组织银业同业公会为个案,在此领域开展一些探讨。 一、广州银钱业的经营种类及经济地位 银钱业是我国封建社会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旧式金融行业,起源于铸币的交换。广州银号(在上海等地称为钱庄)产生年代久远,向乏调查,不见于野史稗官,不详于志书传记,但据银业界老行尊口述,其实滥觞于清康熙朝前。当时除以放款、揭项为主体的忠信堂各会员银号外,尚有以开炉倾销为业的“五家头”(即裕祥、大昌、德昌、宝源、阜安五家,由藩署批承开设,专铸藩库银)、“六家头”(即永安、谦受、厚全、宝聚、泗隆、慎诚六家,由盐运司批办,专铸盐库银)银炉,以及以汇兑与存储官款为主要业务的“西号”(以山西人经营的票号为主)等。这几类银号各有团体组织,不相统属,何者先创尚难确断。其业务虽各有特殊范围,但皆经营放揭款项。至清末,因银行业务兴起,银钱业的经营受到影响。进入民国后,山西票号因放出款项不能收回,周转不灵,多行倒闭。倾炉业则因改用铸币,也相继停顿。仅忠信堂属下各银号,因资本宏大而得以继续营业。[1] 广州银号向为顺德人所经营,后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归侨亦向此发展,因之业内遂有顺德帮和四邑帮两大集团势力。前者执银业之牛耳,成立最早,地位亦最重要,放款多以丝业为对象,营业方针略为守旧,保持百年银业固有的色彩;后者实力稍弱,且经验较浅,经营除仍具银号原有之特点,并兼新式银行之制度,作风较为革新。 民初广州银钱业行计分两大类型,虽是同属一行,而营业却颇异。一称做架(即附揭生息),此类银号早期俱入银业行会组织忠信堂。其资本较雄厚,专做汇驳按揭、丝偈买卖单口生意,年营业额多则上百万,少亦数十万。款项之存放,大多为相识主顾,或经由中间人介绍,一般客户綦难请求通融资金。银号对于存放款之利息,向无定率,须视顾客之关系、信用及银根之宽紧为标志;一称做仓(即代客买卖货币),此类店铺除找换金银货币、买卖有价证券外,多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事业,特别是炒卖铺,其盈亏实不可测,金融上愈多风潮就愈多机会,同时亦愈危险。 虽自近代以降,银号不论资本还是经营方式都远不能同银行相比,但因其熟悉地方情况,经营灵活自由(银号向能适合商人之心理,如注重信用放款,借款不需抵押,不限营业时间,力求办理手续简便;又以票据运用,活泼资本,使中小商人亦得便利等),并专设“行街”(银号派出探查行情的人员)终日来往于各店号以招揽生意,故仍在粤省金融界拥有极大势力。直到20年代,尽管广东银行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真正起到工商银行职能的仍旧是银号,尤其是正当银号经营方针稳扎稳打,恪守信用,为全省金融之中坚。工商界一般较少与银行打交道,平时市上各行商凡有进出口货买卖者,更是多与银号保持来往关系(因有汇划制度,可省去现金),如花纱、煤油、钢铁、油豆、海味及米面等杂行,无不赖银业之汇驳附揭兑换,以资周转流通。尤其当夏季蚕丝出产极盛时期,所有出口丝价之汇驳和毛单之买卖,年达8000万元(粤币,下同)之巨,全赖银业为之周转。此外,秋、冬两季之侨汇回粤,岁逾亿元,亦多靠银业转驳,故可谓其“实居商场上最重要之地位”。[2]广州银钱业虽不发行纸币,但大银号都代收捐商捐官的税款,发给收条,凭此可作缴款入库之凭据,国库及省库在此类收条上盖章,银行即当缴过款之凭证。银行凭收条入帐,而钱仍在银号手中。如霍芝庭的福荣银号、邹殿邦的广信银号、植子卿的胜兴银号等,所发收条,在商场上几等于银行本票,信用不下于银行纸币。[3](P322) 银钱业曾被称为广州“百业之首”,如1918年市面不景气,“盈余者寥寥,亏折者指不胜屈,能获厚利,则以银业行为首屈一指”。[4](P2216)不过广州银钱业自身存在着缺陷,主要是多数企业规模小,经营者个人及字号的信用,亦缺乏确实之保障。银号为无限责任性质,股东的资产是银号的后盾,而许多银号股东并无雄厚的资力,一遇风吹草动,担负不起他们应负的无限责任。故银业界的兴替变化节奏较快,很难准确统计实数。30年代初全行业店铺达540家,资本总额约700万元(实际数额应高于申报额,因为各号为减轻纳税,在开始营业注册备案时即未实报,有些竟数倍于申报资本总额)。[5](P95)另有估计广州银钱业资本当在2000万元以上,全行业资力约值1亿元。[6](注:广州银业资本难以确实统计,因股东负有无限责任。全市银号资本额估计约当在2000万毫元以上,至于吸收存款,至少应4倍于营业资本。)如此巨额资金,足可左右金融。 1932年“一二八”沪战爆发,港币与大洋价格猛涨,做投机营业者惨遭失败。又因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以及白银大量外流所引起的金融危机,致使大批店号倒闭。4月1日,广州合德、宝华两大银号因资金周转不灵倒闭,亏欠各户存款百余万元。风声所及,存户纷纷向各银号提款。[7](P2)金融界与官场皆蒙受重大影响,仅1个月倒闭银号即达20余家,造成全市性金融恐慌,[8]乃广州银业界数十年未见之险象。30年代中期,广东银行业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受此影响,广州银钱业经营多趋收缩,获利较少,在惨淡经营中求生存和发展。1935年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后,产生更大影响,店号数量剧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