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的楷模 走出传统的典范

——董寿平墨竹艺术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明友,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22)

原文出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通过对墨竹这一中国画传统题材的历史考察,指出当代中国书画家董寿平先生的墨竹是中国墨竹艺术的新高峰,并对董寿平墨竹艺术的杰出成就进行了开创性探讨。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为纪念董寿平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7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隆重的纪念展。重睹先生那一幅幅感人的松竹梅兰、黄山云海,慨叹先生已驾鹤西去。正如一位友人给先生的挽联中所言,“烟雨山川凭谁写?松竹风云暂得闲”。昔日与先生的交往仍历历在目,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萦绕耳畔。因多年醉心于钻研先生的墨竹技法,认为其墨竹是中国墨竹艺术新的高峰,并愿就此谈些认识,以为纪念。

      一、从墨竹史看“寿平竹”的地位

      墨竹可能始于唐代,但作为一个专门的画题,到北宋的“文苏”时期才逐渐盛行起来。北宋的文同,人称“文湖州”,善画竹,学者宗之,史称“湖州竹派”。大文豪苏轼对文同的墨竹非常赞赏,曾写诗称赞文同的墨竹是“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可见已经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当时学其画法的人很多,苏轼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同和苏轼的影响下,墨竹开始发展起来。

      元代墨竹大家辈出,影响较大的有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李息斋、顾安等。柯九思还作有墨竹谱,将墨竹画法进行总结。吴镇曾题画竹:“众木摇落时,此君独苍然,节直心愈空,独抱全其天”。显然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李息斋更是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环境气候下竹子的形色姿态,并著有《息斋竹谱》七卷,对竹子的结构、品类、生长规律和画法详加剖析,成为“竹”画家中努力观察生活的典范。不过,元代的画竹者基本上都是在继承文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持着写实的风格,还没有大写意的东西。但是,在竹叶的组织技法上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如“个字”、“介字”、“重人”、“惊鸦”(注:墨竹结叶的术语,因其组合的形态像“个”字、“介”字等而得名。)等程式已经存在。

      明代同样不乏画竹高手。如王绂得文同、吴镇遗法,以墨竹名天下。夏昶画竹师王绂,能得其妙,特别是在叠叶方面有独到之处,“个字”、“介字”、“鱼尾”、“重人”、“惊鸦”、“落燕”在一竿竹上几乎都有,且安排精到,时推第一。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的说法。夏昶之后,明代画竹家虽不少,但都没有达到夏昶的高度。总之,宋、元、明3个时代的墨竹大效果相差不远,手法比较写实,画风比较工整严谨。

      到清初的石涛,画法开始有较大变化,写意明显增加。石涛的墨竹笔意纵姿,脱尽窠臼,水墨淋漓,称为“野战”,风梢露叶特别生动,颇有“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味道,代表着清代墨竹的高峰。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禅、李方膺、罗聘等人的墨竹也非常有名。至清末光绪年间的蒲华和吴昌硕的墨竹出现,水墨趣味大增,墨竹才真正进入大写意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杰出的画竹名家有潘天寿、秦仲文、李苦禅、董寿平、卢坤峰、张立辰等人。笔者认为,其中最富个性特征的当数董寿平的墨竹,被誉为“寿平竹”而享誉海内外。

      综观墨竹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脉络是由工笔到写意,又由小写意发展到大写意的过程。并且该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其间,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便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同、夏昶、石涛、郑板桥、董寿平较明显地处于“飞跃”的地位。特别是董寿平的墨竹在竹竿的力度、水分、圆润和挺拔方面明显超过了前人;其穿枝更加生动活泼,小竹枝的鸡骨鱼刺感更强;其竹叶既避免了过于形似而滑向甜俗,又避免了过于狂野而似“桃”、似“柳”或似“芦苇”的毛病;尤其是他的淡竿淡叶,那水墨淋漓的效果和层次感与虚实关系的表现更是前无古人;而且其构图也有新的突破,更突出了竹的气势与形式美。所以,董寿平先生的墨竹真正继承了文人画墨竹的精华,雅俗共赏之中更趋雅逸和老辣,寓巧于拙,竹子的君子之风、君子之气、君子之德反映得更强列,飘逸阿娜之中更显坚贞、俏拔与凝重。此外,董寿平画墨竹时绝无经营之状,而是笔笔相连,信笔如飞,很少抬笔蘸墨,眨眼之间,便跃然纸上,既在法度之中,又于法度之外。所以笔者认为,董寿平的墨竹堪称中国墨竹艺术出现以来的最高成就。正如当代著名画家范曾教授所言:“宋、元以降,画竹名家辈出,文同之劲挺,顾安之严谨,夏昶之繁茂,李方膺之简约,可谓各擅胜场,董公之竹苍润率直,笔力雄健,若书法中之行草,意在笔外,其凛然当风之势,令观者肃然而生敬意。”[1]只是因为董寿平画墨竹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时代太近,因而其在这方面的贡献还有待于人们充分地认识。

      二、“寿平竹”的艺术特点

      充分认识董寿平在墨竹上的艺术成就,需要认真考察其墨竹的特点。笔者体会,“寿平竹”至少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寿平竹”的竹竿与文同、夏昶、石涛、郑板桥及同时代诸名家的竹竿比较起来,更具水分,更为圆润和挺拔,更富有力度感和立体感;不仅刻画出竹竿宁折不弯的品质,而且还表现出竹子柔韧性的一面,即“刚”与“柔”的有机结合前无古人。这既是董寿平笔墨功力的体现,也是其人品使然。有刚有柔,外柔内刚是其为人的准则。

      其次,“寿平竹”的小竹枝更加随心所欲,生动活泼。由于把草书笔法娴熟地引入,起笔收笔更为明显,极富弹性、生机和活力,纤而不弱、柔而不软、劲而不硬、刚而不僵,使竹枝的柔韧与妩媚在画面上跳荡,一改前人所画竹枝的呆板和瘦弱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