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二十一世纪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书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今天来讨论书法问题,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囊括在“王羲之与二十一世纪”这个题目之中了。王羲之是古代的书家,是书圣,我们今天仍然在学习他,受到他的影响,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他。就写字来讲,我们今天与王羲之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有了硬笔之后又有了电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学习书法?如何发展书法?如何对待传统?如何面向未来?下面我简单地谈一谈我个人在学习中的经验,供大家参考。书法是我们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侧面,通过这个侧面,展现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从我们汉字的源头看,汉字的主体主要是象形文字,譬如“山”字,画三个山头,中间的山头稍高一些;“水”字,中间一道弯曲的像是水道,两边点上些点,表示水;“牛”字,突出正面的两只角;“羊”也有两只犄角,但把羊的椅角冲下,再加上两只耳朵,一看就知道是绵羊;“马”字,就画不了正面的,如果画两只眼睛,两只耳朵,是马,是狗,还是驴呢?弄不清楚。我们的先人把它画成侧面的,画它雄壮的体形,再在头上加上马鬃来表现它的特征,就很清楚了。表示抽象一点意义的字,譬如与“人”字有关系的字,两个人,方向都冲左边,是“从”字,反过来,方向都冲右边,就成“比”了,两个相背就成“北”(背)了。可见,我们的祖先确实观察得很仔细,确实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思考得也周全。应当说,我们祖先的发明不但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我们的文字非常了不起,了不起的文字组合起来,又成了了不起的文化。我们的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通过这个侧面,可以看出一个书家的文化水平。如果没有文化的话,就要出洋相。譬如某一宾馆里,在门口挂了某位书家的字“归去来兮”,他的意思是要客人以后再来住,可这四个字,分明是说你快回家吧,我们这里不接待。在宾馆的餐厅里,还挂了一幅“葡萄美酒夜光杯”,可后面是“古人征战几人回”。写字,要考虑到书写的内容,也要考虑到张挂环境,这里边都有文化的问题。字造出来,文章也想好了,如何把它们展现出来,让大家都看得到,传播开来,流传下去呢?接下来就是“书”的问题了。从甲骨到钟鼎、从石头到纸张,我们的祖先想了很多的办法。不但要能让大家都认识,还要提高书写的效率,最终还要让大家都接受,让大家乐意看、喜欢看,这样,就不仅仅要写得科学规范,还要写得美观。从真、草、隶、篆各种字体,到王羲之,再到颜、柳、欧、赵,都在研究探索一个科学与美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书法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王羲之的书法,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是一些朋友、熟人之间的信札、便条,即使是这样随便写的便条,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说王羲之把科学与艺术结合得非常完美,“书圣”的称号,不是随便得来的。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曾经把写的字刻在石头上,再把它拓下来,可以化身千百,便于流传;这样还不方便,进而发明了印刷,今天,进入了电脑时代,连印刷也显得落后了。现在,有些朋友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电脑了,用笔写字经常短胳膊少腿。如此以往,还有没有人写字?电脑是先进的,让它展现一个字很容易,可是让它把这个字写得很美,就不那么简单了。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确够圣人的资格。我举一个字,“盖”字,左右完全对称。有一次开玩笑,我只写了左边的一半,往右边折叠过去,右边也印出来了,很平均。电脑打出来的字都是如此。可是王羲之他不这么写,在《圣教序》中,上面的两点一小一大,中间三横也都往右上倾斜,中间的一竖突出出来,挺着胸脯,底下的“皿”字,中间的两竖也变成了呼应的两点。仔细端详这个“盖”字,好像是捕捉了运动中的一刹那,可以说王羲之把死的写活了,把没有生命的写成了有血有肉的,把没有情感的写成了有哭有笑的。“书”的艺术性问题,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一旦发现了它的美,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电脑解决了文字使用的效率问题,同时使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书法的艺术问题。电脑技术越发达,反倒会更加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的艺术可以把电脑中没有生命的文字变成有生命的,把电脑中没有节奏的文字变成有节奏的,把电脑中没有感情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这样一来,我们的书法在电脑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就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有些人在思想上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我倒觉得传统与现代一点也不矛盾。现代是不断变化的,一时一个现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那时还小,当时有很多名之曰“现代”的东西,到现在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可以说一天一个现代。什么叫传统?就是从古时候就有,并一直流传下来,现在还有它。也就是说,在历史上站得住的才叫传统,站不住的连传统的资格都没有。传统一天天在增加,越来越厚,而现代始终是个“一”。历史上有过,而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这不叫传统,如过去妇女的“三寸金莲”。王羲之的书法是传统的,在历史上还有一些“当代王羲之”,并没有得到历史的承认,没有进入传统。另一方面,对传统要有全面的理解,既有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传统,如清官,历史上有,现在也有,是传统;赃官,历史上有,现在也有,也是传统。在学习书法上,怎样才能写好?我理解,练是永远也练不好的。重复地练,就是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怎样才能进步呢?要学。现在很多人在忙于创作、创新,我认为学是占便宜的,创是不占便宜的,练是重复,顶多够本。要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只有学。怎么学?很简单,临帖。我的体会,临帖可太不容易了。有一些年轻的朋友向我请教,我问他都临过什么帖,他说什么都临过,我让他临一个字我看看,他很为难,临不像,因为他一个字也没临像过。有的朋友说,临摹不是创作,临摹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这话听起来像是豪言壮语,可他不知道,临是多么占便宜。把前人的优点学来,集中在自己身上,这多么划算。有的朋友,担心临帖会耽误了创新,我看没有担心的必要。从历史上看,没有两个人的字,写的完全一样,那么多人学欧阳询、王羲之,有谁和他们完全一样?别说别人难以写得像,就是让王羲之本人,在写过《兰亭序》之后,再来重写,也不是原来的《兰亭序》了。你想和他们一样,临来临去,却不能和他们一样,你想一点自己的因素都没有,可你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既然办不到,你还怕古人淹没了你吗?你还怕创不了新吗?如果两个人写得一模一样,那公安局还能做笔迹鉴定吗?所以,学最占便宜,不用担心临帖会阻碍了你创新,你想不创新也不可能。新是从旧里面出来的,不知道旧,也就不可能知道新。科技的发展,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创新的。艺术也是如此。不能简单地说只有新的才好,旧的就不好。至于从哪里入手?从哪一派入手?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天赋,也没有规定说你一定得学什么。但我通过自己的摸索,有个体会,就是先学历史上公认的大家都说好的那些,譬如王羲之。这就像练射击,当然要练打圆心,你如果别的地方都打得着,就是圆心打不着,那就麻烦了。如果我一举枪就能打圆心,打别的地方也就不在话下了。我开始学书法,也是一会打这一会打那,到处乱撞,撞来撞去,最后才明白要打圆心。你落笔就是王羲之,你还担心学不好别的吗?学就要从大家入手。什么是大家?得到历史公认,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堂堂正正的那些,是可取的,可学的。比如说,历史上有“唐宋八大家”,也有“扬州八怪”,为什么“扬州八怪”不叫“扬州八大家”?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怪”与“大家”是有差别的,褒贬已经在其中了。至于现代派也好,后现代派也好,我们只能尊重人家。我们应当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一个搞书法的人都想把它搞好,没有人存心要把字写糟,写难看,谁也不会拿自己的艺术生命故意和大家过不去。各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哪个方向都去探索一下,可能在这一方向成功了,在那一方向撞墙了,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至于成功不成功,我们要多听听社会的,听听历史的。历史最公平,历史它今天不表态,过了些时间,它会撤掉一些人,淘汰一些人。我们能否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还要让历史来做裁判。(此文是根据欧阳中石教授在山东大学王羲之研究所举办的“王羲之与二十一世纪书法文化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题目为整理者所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