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学术交流

内容提要:

神话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鲁迅的《破恶声论》是20世纪最初十年中率先涉及神话的少数文献之一。20世纪中期,女性主义神话学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迅速崛起。其主要学术贡献为: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比较宗教学派的神话研究在20世纪的神话学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代号:J2
分类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字号:

      一、作为西学东渐个案的神话学

      神话学又称比较神话学,它在跨文化的比较观照之下势必会越出西方传统的界限,将东方各民族古典神话和原始民族的口传神话统统纳入总体考察的视野之中。这样,在中国知识界没有引进神话概念之前,是西方神话学家首先提出中国神话的问题,并做出先驱性的探讨。

      早在1836年法国学者就发表了讨论中国神话的论文。1875年伯诺(E.Burnof)翻译了《山海经》的《西山经》,进一步引发西方学人对中国神话的兴趣。1892年俄国学者齐奥杰维斯基(S.M.Georgievskij)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国神话的专著《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作为研究中国先秦史的历史学博士,齐奥杰维斯基率先把西方的“神话”概念应用于中国,把中国人历来当做历史人物的远古帝王如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禹等解释为在神话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民间神话形象。他还认为是儒家圣人孔子利用这些神话人物,把他们改造成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历史理想人物。这种从史学角度开展的中国神话研究在20世纪初叶的西方学界较为流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Wilhelm)翻译的《列子》(1912)和《中国神话故事集》(1914)和倭讷编译的《中国神话和传说》(1922)分别在德语和英语世界广为流传,为向西方读书界普及中国神话知识做出了贡献。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的《书经中的神话传说》(1924)和《上古中国史》(1927,1959),葛兰言(M.Granet,又译“格拉耐”)的《中国古代的祭礼和歌谣》(1919)和《古代中国的舞蹈和传说》(1926)等著述都涉及中国神话的问题,二者分别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在汉学界有较大的反响。其中有3种在30年代和80年代翻译出版了中文本,对于开展国内的神话学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

      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受西学浸染的人文学者亦先于中国人开展了神话学研究,一部分留学日本的中国学人借取日文中Shinwa(神话)这个词,开启了本土学人的中国神话学研究之门。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梁启超1902年创办于日本)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1903)一文当为中国神话学的最早文献。这篇千字短文率先在汉语世界之中引入“神话”概念,并提出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2]的命题,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一部分脱胎于历史,如《三国》、《水浒》,一部分脱胎于神话,如《封神传》、《西游记》。这就不仅点明了神话特有的社会文化作用,而且揭示了神话在文学史上的源头地位。同年由日文翻译过来的一些文明史著作中也都出现有“神话”和“比较神话学”一类的术语。此后逐渐推广流行开来,由梁启超、王维国、夏曾佑、周作人、章太炎、周树人等具有留日背景的学者相继著文引用,为学界接纳为文学与文史研究的新术语。

      1904年,日本学者高木敏雄发表《比较神话学》一书,成为日本神话学的奠基性著作,也是东方汉文化圈中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部著作。高木敏雄在书中一方面较周密地介绍西方神话学的理论流派和观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日本、中国神话的比较分析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视为《马氏文通》一类西学东用的首创之作。该书凡例中声言:“关于日本、中国的神话传说,外国人的研究几乎都言之不足。本书中,关于日本、中国神话传说部分都是作者之创见。”细究其书,此话并非虚言。例如,书中第二章第三节“天地开辟神说”,提出日本的天地开辟神话“明显存在着一种海洋的分子”[3],反映着日本列岛的自然地理因素,将中国的盘古神话划分为两种类型:尸体化生型与天地分离型,进而与印欧神话和南洋神话中的同类型加以比较,提出盘古神话的印度起源论。这一石破天惊的大胆见解早在中国“古史辨派”诞生之前就将古帝王谱系的头号偶像确认为神话虚构物了,其意义之深远,对于中国文史研究来说,相当于西方神话学方法引入的第一个划时代成果,为后来的疑古辨伪学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吕思勉在1939年撰写《盘古考》,举出汉译佛经《外道小乘涅槃论》、《摩登伽经》中的尸体化生神话为证,论述盘古神话如何受印度影响,实际上是对高木敏雄论点的补充。

      在日本,高木敏雄于1913年与柳田国男合作创办《乡土研究》杂志,还陆续发表《日本建国神话》(1912)、《童话研究》(1916)等,哺育了一代日本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学理论家,如折口信夫、松村武雄和关敬吾等。也间接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起步树立了可以效仿的范式。在他之后,著名汉学家白鸟库吉(1965—1942)、小川琢治先后研究了《尚书》、《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的神话内容。津田左右吉、藤田丰八、出石诚彦、森三树三郎等相继发表中国神话研究的专著,积累为中国本土之外最丰厚的亚洲神话学传统。从20世纪后期来看,在神话学方面后来居上的日本学者有:侧重于考古和历史素材的林巳奈夫,著有《殷中期以来的鬼神》(1970)、《汉代的神神》(1975),侧重于中国神话通论的贝冢茂树,著有《中国的神话》(1971)、《中国神话的起源》(1973)、《英雄的诞生》(1976),侧重于比较研究,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的伊藤清司,著有《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1979)、《南部中国的民间说话》(1967)等,侧重于神话与古文字及民俗研究的白川静,著有《中国神话》(1975)、《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1986)、《甲骨文的世界》和《中国古代民俗》等一系列专著,侧重于文学和思想方面的铁井庆纪和中钵雅量,前者著有《中国古代的鬼神信仰》(1983)、《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思想》(1984)、《试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与俗对立》(1983),后者著有《神话与老庄》(1979)、《中国的祭祀与文学》(1985)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