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许多神秘文化的说法,时至今日还未得到科学而彻底的研究,“蛊”是其中之一。当代研究“蛊”的论著不少,都说它是一种巫术,完全认可古书所说的“蛊”和它的危害。有的并用现代医学、心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给那些危害来做“科学性”的证明。所谓某种巫术可能是实有的,而所说的那种非理性的效果只能是骗人的。既承认是巫术,又相信它的效果,就没有科学的立场和观点,便是自我矛盾的二元论。 笔者认为那种培养“蛊”以损人利己的巫术是没有的,它们是志怪文学的艺术产物,是智巧性的骗人故事,是汉语多元文化的类型,包含着历史、医药卫生、语文、文学、迷信等因素。我们应当用科学的立场和观点,用新的方法做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而不应被“蛊”牵着鼻子走,完全相信那些奇异的内容。 一、“蛊”的历史解读 要揭破蛊的神秘和迷信,先需要对比早期的平实说法。蛊的神秘化基本是从晋代开始的,在以前,“蛊”字有多种含义,都是指实有的事物,并无神秘性。 “蛊”的本义是吃谷物的螟蛾。《左传·昭公元年》:“谷之飞亦为蛊。”但谷并不能飞。杜预注:“谷久积则变为飞虫,名曰蛊。”[1](2025页)《论衡·商虫》:“谷虫曰蛊,蛊若蛾矣。粟米饐热生蛊。”[2](931页)可见,所谓蛊,就是由“螟”而“蛾”。先吃稻株等的心部,后来吃谷粒等。“蛾”就是螟变态发育的成虫。 “蛊”,也指有害的热毒气。螟蛾生于夏季炎热之时,因此,把夏季的热毒也叫蛊。《史记·夏本纪》:“(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3](184页)《史记·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曰‘初伏’……。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按,狗,阳畜也。以狗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3](184页)是说开始设立“伏”这个祭祀节日,在祠中祭祀,又在郭城的四门杀狗,即涂狗血作“血衅”。 “蛊”,也是其他某些害虫的统名。《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凡殴蛊,则令之,比之。”郑氏注:“毒蛊,虫物而害人者。”[1](888页)令,命令;比,组织群众,都是公开性的。《周礼·秋官·剪氏》:“剪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郑氏注:“蠹物,穿食人器物者,虫鱼亦是也。”[1](889页),所谓“虫鱼”,即蠹鱼,俗名吃书虫。庶氏所除的是使人致病的害虫,剪氏所除的是损害器物的害虫,统称为“蛊”。“以攻说禬之”、“以攻禜之”,是说在特称为禬、禜的祭祀中,宣读对害虫数说罪状而攻击驱逐的词令,韩愈《祭鳄鱼文》、柳宗元《骂尸虫文》、《宥蝮蛇文》、《逐毕方文》等,应就是由此仿写。实质性的措施是用有芳香味的草来熏,统名叫嘉草,具体的一种叫莽草。 “蛊”,也是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4]症状或病因是“冤热”,与夏季的热毒叫蛊相承。 “蛊”,也用为动词:迷惑。中热毒之气的中暑是昏迷,引申而指思想情感的迷惑。《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生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又,“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把“内热”与“惑蛊”并提。又,“‘何谓疾?’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曰蛊。’”《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1](1781页)筑室于她的宫旁,为她跳《万》舞,就是要她受迷惑。《哀公二十六年》:“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1](2182页) 汉代把埋木偶人使某人得病的巫术叫“巫蛊”。蛊,指受害昏迷。 这种种蛊都是实有的,其文化要素有:1.对客观的暑热、螟蛾危害的认识。2.科学的防御方法是用芳香性的草熏。3.非科学的防御方法是用狗血禁忌和下诅咒性的驱逐令。4.埋木偶巫术用“蛊”称名,即巫术与“蛊”有了瓜葛。后世对1、3、4这三项因素都继承而又变易,再增加繁饰因素,于是产生了许多神秘和迷信的说法。 神秘和迷信说法是从晋代开始的。共有四条志怪说法。《搜神记》卷十二有三条:“余外妇姊夫蒋士,有佣客,得疾下血。医以中蛊,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食我蛊者,乃张小小也。’乃呼小小,亡云(按,“去”字之误)。今世攻蛊,多用蘘荷根,往往验。蘘荷或谓嘉草。”“潘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岑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岑。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乃屑桔梗以饮之而愈。蛊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狗豕,或为虫蛇,其人皆知其形状。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荥阳有一家,姓廖,累世为蛊,以此致富。后取新妇,不以此语之。遇家人皆出,唯此妇守舍。忽见屋中有大缸,妇试发之,见有大蛇,妇乃作汤,灌杀之。及家人归,妇具白其事,举家惊惋。未几,其家疾疫,死亡略尽。”[5](157-158页)《搜神后记》卷二有一条:“昙游道人,清苦沙门也。剡县有一家事蛊,人啖其饮食,无不吐血死。游尝诣之。主人下食,游依常咒愿。双蜈蚣,长丈余,便欲盘中跳走。游便饱食而归,安然无他。”[6] 这些说法最大的改变在于蛊是为了伤害别人而专门饲养的。它可以变成狗、猪、蛇、蜈蚣,可以隐形在食物中。但是,对最关键的一点即蛊的本体是什么,却没有说明。在此基础上,后来又有许多繁衍,总的特点是越说越神秘可怕,越说越有分歧而互相矛盾。有关文献,一般研究蛊的论著都有引录,本文只在后面分析具体事项时,引及相关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