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湘明 河南省团校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本文结合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两种理论模式,初步探讨了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特征及功能。认为: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都存在着文化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指导这三个功能渐进层次。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维护青年的心理健康,造就跨世纪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拯救(Homes&Rach,1987)。人们发现, 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够抵御和缓解精神病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对于精神病的防御与治疗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大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因此这时的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应是两个方面的: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的定义多种多样,这里不再详述)。

      中国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承受着比以往更多的生活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促进社会的文明的稳定发展,培养和造就跨世纪一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为了便于分析,有所侧重,本文将不涉及社会支持的诸多操作性定义,不过多介入对社会支持理论的详细分析,重点讨论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总体特征及功能。

      一、理论模型:关于社会支持作用的两种假设

      大量的研究使人们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给予充分确认,但在社会支持作用的机制方面尚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理论模型。

      1.主效果模式(MAIN-EFFECT MODEL)

      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目前的社会支持水平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必然导致个体健康状况的提高。一些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研究结果支持主效果模式(Lin,etal,1979)。

      2.缓冲器模式(BUFFERTING MODEL)

      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

      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发挥作用,科思(S.Cohen,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

      缓冲器模式的假设得到了许多研究结果的支持,布朗(G.W.Brown,1975)研究妇女亲密的社会关系与健康的联系时发现, 如亲密发生在夫妻之间,那么这种社会关系能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带给她们的严重影响。根据上述分析,目前之所以产生两种理论倾向,主要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及对象不同有关。实际上,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基本功能,即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这两大功能,如果说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的话,那么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这一功能。因此,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将昭示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社会支持应当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功能系统化的社会因素体系。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确定:特征和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在明确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之前,先要提出三个前提。第一,社会支持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排斥一切有助于维护健康,预防疾患的社会因素进入该系统与原有的系统因素发生整合;第二,它应该是一个沿着维护——预防——治疗这一梯度形成的功能渐进系统;第三,它应当是青年心理易感性较强的社会因素组成的系统。

      根据上述三个前提,本文认为中国青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而每个方面均有三个层次,它们按照维护——预防——治疗这一梯度排列应是文化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指导这三个层次。本文将主要依据这三个层次,对社会支持系统展开分析。

      1.文化意识

      这里的文化意识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社会时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社会意识形态,它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为抵御和化解社会压力提供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在这种约束下活动,将产生“安全”感和“健康”感,任何脱离约束的行为都将视为异端和叛逆。早期的研究并没有意识到文化意识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近年的社会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心理世界的动荡,足以说明文化意识是保护心理健康的“大气层”,它处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最表层结构上,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这一历史的恩赐造就了具有“循规蹈矩”人格特征的中国人,然而同时也提高了中国人抗拒各种社会压力的自我防御能力。中国古代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儒家的“尊卑上下等级”说,名家的“循名贵实”说,阴阳家的“男阳女阴,父阳子阴”说,为每一位中国人铸造了坚实的文化“内功”,凭借着这一“内功”足以化解任何心理压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