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年期是生理上、心理上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生理成熟程度的提前和心理发展滞后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即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而阅历浅薄、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也难以相辅相成,从而造成适应环境的困难和重重矛盾。二是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和青年所受传统思想教育的矛盾冲突,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性,使青年人感到迷惘、无所适从。在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这些客观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许多青年的各种心理冲突,从而造成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会程度不同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严重地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对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完善是极为不利的。认识并研究青年心理矛盾的问题,不但有利于青年人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青年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一 青年心理矛盾的形成及其表现 (一)面对社会变革的心理矛盾 第一,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明显和复杂化,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价值取向的选择多样化。由于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易于接受,但分析判断、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够完善,在众多的价值观念,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矛盾的心理。 第二,改革一方面给青年人带来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也给青年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等,对大部分青年人来说都面临着命运选择的压力,背负着经济拮据的沉重负担,这样势必造成他们紧张、焦虑、生活的沉重感等心理负荷。 第三,改革中相伴而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如腐败、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知识贬值等问题。由于青年人正处在自我发展阶段,对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认识片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判断,不能辩证地看待改革的理想和改革实践中的关系。当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生活相脱节时,便产生了迷惑、怀疑、甚至悲观失望、情绪麻木、淡漠等心理状态,造成心理矛盾。 (二)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矛盾 社会化是青年人的主要人生课题。Douvan把青春期看成自我探索(Self-exploration)的时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 )在其《人的八个阶段》的著名论著中指出,青春期最关键的阶段是自我认同与角色的混淆(identityvs role coufusion), 并认为自我认同只有在个人的认识真正与现实一致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青年人热情奔放,但对人生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主要是他们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所致。当他们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甚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生活的要求难以统一,原来的自我认同与现实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必须重构自我,用世俗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来调整自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达到和社会相互容纳的目的。这就是青年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人在现实的条件下对人生的探索,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也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交锋。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人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1 )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幻想执著,处处碰壁时,会产生内心孤独、自卑退缩、自暴自弃、精神颓唐、行为偏激等不良心理障碍;(2)在现实生活中, 暂时一帆风顺,但又不能很好地把握控制自己,会产生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等自负行为,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被人指责、打击,又产生内疚、悔懊、孤独等不良自我感觉;(3)有些对现实认识偏颇, 看破红尘,产生情绪低落、抑郁、沮丧、怀疑、麻木不仁等不良心理状态;(4)在实现自己抱负的过程中, 遭到失败且不能正确地认识追求和挫折的关系时,产生自信心下降、自我贬低、自责自罪等不良心态。 (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 人际交往是青年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往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不仅需要交往的技巧与手段,而且需要交往双方相互间的心理相容。由于个人所经历的社会历史环境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许多青年人交往障碍,交往障碍所导致的心理矛盾会影响青年的整个情绪,并波及青年的学习、工作与心身健康等方面。其主要有以下表现:(1 )有些青年在其交往的历史上有失败的教训,导致其心理的封闭,缺乏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欲望,或对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在被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恐惧等心态,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怖症”。如“异性恐怖症”,就是由于在与异性交往中失败的“情结”所致;(2)不良的个性品质造成的交往障碍。 有些青年人在其个性结构中,存在着一些不被他人所“悦纳”的个性品质,如自我中心明显,不尊重他人,不善于理解他人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交往耍手段,嫉妒、猜疑、偏激,过分自尊固执,自鸣得意或盛气凌人,过于直爽而不顾他人的自尊,好高鹜远、苛求他人等,都会影响与他人正常而又友善的往来,阻碍交往持续进行,这样也会造成心理矛盾;(3 )在自我评价中由于自我认识不足而产生“自我拒绝”的态度,造成交往的障碍。有些青年人自感相貌缺乏吸引力而自卑,有些自觉能力不如人而退避三舍,有些自认为知识贫乏、孤陋寡闻而不敢与人沟通等等,都是自卑、萎缩等心理矛盾的表现。 (四)面对新环境的心理矛盾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在人口流动的大潮中,青年人占着绝大多数。这和他们的好奇、勇于创新、不满足于现状等特点是相适应的。此外,青年人的升学、就业等也要面对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以往的生活态度、行为特征、思维模式等需要得到调整,才能和新环境相适应。由于在旧环境中形成的习惯具有“固着”性的特征,因此对其调整并非轻而易举,这样就形成了适应中的心理矛盾。如大学新生就普遍地存在这种心理矛盾。和中学时代相比,来自父母亲友的关心已不常存在,感觉到自己就像一叶扁舟飘流在汪洋大海之中,孤独无援,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绪常常袭上心头。对环境的陌生,更增加了这般酸楚的心理。想家、思念父母是此时心理的突出表现。中学时,父母的关怀,老师的督促,同学间在学习上的竞争,常常使他们的生活节奏紧张而富有诗意。到了大学,老师再不像影子常相随,同学也很少像中学时那样为了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不可开交。老师的鼓励、家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尖子学生的优越感再也体验不到了。这里再不像中学时,自己一天该做的事,只要按课程表按步就般地进行就是了,而是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对大部分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难事。他们不习惯这样做,也不知该怎样做,茫茫然无所事事,一种无聊、空虚、失落的心理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