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时期。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本文将从青年价值观的转化上来分析青年精神文化的转型特征。 其一, 文明价值取向上, 从物质第一型重新转向精神第一型。1993年调查,城市青年的择业价值取向是:一收入高;二符合兴趣;三有创造性;四独立自主;五人际关系好。1995年调查结果转变为:一兴趣;二独立自主;三公平分配;四创造性;五人际关系好;六收入高。收入从第一位降至第六位。当然,这种转化并不能证明青年们不看重收入。实际上今天的青年比过去更热衷于增加收入,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然而,几年的商海实践使不少青年认识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自立自主自强,兴趣爱好比金钱更重要。那些在国外,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被老板当工具一样任意支配使用、剥削,乃至侮辱的知识青年深深感觉到,金钱上的丰收并不能消除心理上的压抑与自尊自立上的“饥饿”。因而不少人重新回到国营或集体企事业单位,党政事业部门也重新成为受青睐的就业部门。同时还要看到,在人们解决了温饱进入小康生活以后,必然会产生提高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城镇已经出现了宁可在家待业也不去地位较低、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就业的倾向。 其二,知识价值观由虚转实。八十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文凭热,不少青年加班加点学习,为的是获取一张文凭。九十年代后转向“经济热”,财会、金融、经营管理成为广大青年争相学习的专业与技能。1995年调查结果,青年的学习取向已转向:计算机,二外语,三本岗位技术,四实用技术。从上可见,八十年代的学习价值取向求虚求名,九十年代的学习价值取向求实求用。出现这种转化,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必然。 其三,人生价值观正从利他型转向互利型。青年人生观从过去一直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克己为人”,“先人后己”转向公私兼顾,人我互利,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转向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形式、多种就业与多种收入形式带来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处处讲竞争、讲利润、讲经济效益,个人与集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成了主雇关系,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打上了金钱的印记,“为公”已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改变了它运行的轨迹。过去所谓的“为公”是“不讲条件”,“不讲报酬”的劳动活动与思想观念;今天的“为公”是“少数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即把传统的“锅内有饭,碗里有”的公私逻辑关系,变成了“碗内有饭,锅内自然有”。从哲学的推理上讲,过去强国、富民道路是从一般到个别,现在是从个别到一般。没有少数人先富,就不可能有全民共同富裕。然而,在一个贫穷的国家内实现现代化,绝大部分人经济基础都很薄弱,谁都希望先富。在市场经济中,谁能先富,不是靠计划经济那样“分饭吃”,而是靠竞争,自己拼搏,从而演化出了这几年竞相争富,一切向钱看。在此种文化氛围中,青年人生价值观转向公私兼顾,为己为民、人我互利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奉公守法,平等竞争,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即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社会角色。 其四,幸福价值观上,从个人转向家庭。市场经济打破了人们对单位的依赖;“铁饭碗”、“终身就业”制被招聘制、雇佣制取代,个人心理上的“保护伞”从单位、群体转向家庭。农村的家庭生产责任制与城镇的个体经济,强化了家庭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家庭成了唯一的“避风港”。因此,不仅在中国,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年目前也出现对家庭的重视与关心。对家庭幸福寄予的希望越高,幸福的欲望也就越不易满足。期望值越高,失望值也就越大。所以,这几年青年中试婚率普遍上升,离婚率也不断上升。不少青年怕婚后不能带来幸福,常常采用先同居后结婚的试婚办法;婚后不美满,又希望通过离婚重寻幸福。 其五,在消费价值观上,经济上从积累储备消费型转向了会挣会花与投资消费型。这种转变自然来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竞争与能力竞争。通过竞争增加收入刺激消费,通过消费又激起竞争、拼搏、增加收入,以满足消费欲望与能力。这就是当今青年的生产、消费“链”。 其六,在创造与享受的价值定位上,正从传统的“先苦后甜”、“先创业后享受”、“前人栽树,后人吃果”转向“会挣会花”、“及时行乐,年轻时享受”。传统的价值观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倾斜并非由青年的觉悟所致,它的根基深深扎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在市场经济的生产、生活激烈竞争,商品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广泛的就业与收入。由此,商品推动着青年不断竞争,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也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与消费欲望和水平。 此外,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上,正从传统的依附、服从型转向独立自主型。传统青年把自己的发展前途与社会价值作用大小的希望寄托在父母与社会组织领导身上,因而依附、顺从心理较强。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各类职业实行招聘、考试、竞争,从而提高了青年独立自主,奋力拼搏的欲望。 通观上述种种观念转化不难看出,一种独立自主,自尊自强,平等互利,勇于拼搏,会挣会花的青年观念文化氛围,已成为当代青年精神文化的主导与大趋势。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提高青年的自觉能动作用与创造性,有利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市场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应该赞同这种转化。 同时也应认识到其中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这就要求从事青年工作的人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对策,做好引导工作,使青年文化的转型向着越来越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