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青年生活方式的描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科武 北京青年研究会秘书长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年的生活方式状况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是密切关联的。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青年的观念更新,为青年生活方式的变革做了观念上的准备;社会开放程度和对青年宽容度的增大,使青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能为社会广泛接纳,为创新的青年生活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为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这三个因素,从不同角度影响并最终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国青年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迫切要求

      中国青年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的调查表明:46.01%的城市青年认为自己的生活“比较舒畅”, 感到“有点压抑”的青年占24.12%。在生活是舒畅还是压抑的比例上, 前者大大高于后者。更具体一些,中国青年普遍感觉到,闲暇时间比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消费渐趋多元化,消费品的档次有了明显提高,社会交往面比以往有了扩大……

      同时我们也看到,青年对生活的预期越来越高,而实际的生活同其预期存在着一定差距,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迫切要求,体现了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普遍愿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回答“闲暇时间的生活过得是否满意”一题时,回答比较满意的占27.8%,回答很满意的占4.89%,两者相加,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有49.6%的青年认为“一般”,认为“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的青年合计近18%。据此,研究者们这样描述:青年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状况没有持极高或极低的评价,这是一种较典型的平和型生活方式的体现,对生活的极度满足或极度失望,在当代中国青年中仅仅是少部分。这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无庸讳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当代中国青年所迫切希望的。

      中国青年的婚恋观日趋开放,恋爱、婚姻与家庭中的全面自主成为中国青年婚恋中最重要的特点,家庭关系较为平和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1990 年对全国九个省市586名各界城乡青年的调查表明,在对“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7.0%的男性青年认为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38.6 %的男性青年认为可以理解,23.0%的男性青年认为不应当,认为属于道德堕落的占7.0 %,另有23.5%的人表示说不清。女性与男性的基本倾向一致,其中7.0%的人认为“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2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31.7%的人认为不应当,有9.0 %的人认为是道德堕落,另有29.04%的人说不清。这表明, 当代中国青年性观念上正在逐渐趋于开放。

      在择偶方式上,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包办婚姻基本不存在,绝大部分青年恋爱由自己认识和通过同事、朋友、同学认识,甚至是通过婚姻介绍所和大众传媒的介绍等等。而且随着近年来青年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青年通过自己认识而恋爱的比以往的比例有较大的增加。绝大部分农村青年的婚姻也是自主的,大部分是通过朋友、亲戚、邻居等介绍或者通过自己认识。

      独身男女在中国的比例很小,据中国第三次人口统计的数据,全国30岁以上从没有结婚的人数,占3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2.81%。独身现象绝大部分出现在城市。独身作为一种不择偶的择偶选择,是择偶自主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者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独身者大都拥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

      在择偶标准上,中国青年注重对方的个人素质和双方能否情投意合,以感情为基础的婚恋成为主流。具体地说,就是男女青年在选择恋人时,均注重对方的自身素质及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志趣一致。多项调查表明,当代中国青年在择偶时,最注重的因素有如下几个:人品的好坏、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否和自己情投意合、志趣一致。近年来经济状况对一些青年的择偶选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初婚年龄上呈下降的趋势。建国后30年里,由于大力提倡晚婚,青年初婚年龄渐趋提高,直至80年代初期仍保持了这一势头。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年的初婚年龄略有提前。1982年,我国男性青年的初婚年龄为25.28岁,女性为22.38岁;1984年,男性为25.22岁, 女性为22.87岁;1986年,男性为24.94岁,女性为22.29岁;1987年, 男性为24.15岁,女性为22.01岁。整个初婚年龄的提前主要是由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带动的,在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中,晚婚仍然占主导地位。

      在生育观念上,重男轻女观念趋于淡化,一孩率逐步上升。同时,部分青年自愿不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丁克(Tlnk)家庭”。即使在农村,生育子女的传宗接代和养老意识也已经趋于淡化,因而在当代中国青年的生育观念上,“生男生女一个样”已被广泛接受。在城市出现了一批自愿不育的青年夫妇。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都有较好的工作。他们自愿不育,大部分是为了工作,或者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

      家庭关系趋于平和,青年和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夫妻关系紧密,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子女有责任心。中国青年与其父母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十分融洽的,即使有分歧也具有一种较浓厚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协商的氛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的调查表明:大部分青年和父母间关系融洽,和父母处在紧张关系中的青年,在城市不足2%, 在农村不足10%。中国青年普遍感到,从配偶那里,可以同时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和事业上的帮助,因而,青年对婚姻的满足度较高。在城市里,21.56%的已婚青年对自己的婚姻状况“很满意”,48.34%的人表示“满意”。明确表示持不满意态度的占总数的4.5%, 家庭关系的另一个层面是青年夫妇与子女间的关系。大部分青年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种责任心,而且对孩子的态度较为宽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