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参与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
张华 

作者简介:
张华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我国青年的社会参与亦逐步摆脱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出现了参与热情稳步上升、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一趋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国事天下事, 青年政治热情较之九十年代初期明显上升。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中国青年看世界”大型读者调查,全国除港、澳、台之外,30个省市自治区各族青年10多万人踊跃参与。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当代中国青年不仅牢牢地记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而且对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中国明天国际地位的上升也充满信心。84.5%的青年确认“安定团结是建设富强国家的首要因素”〔1〕。对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青年们表现出不溢美、不隐恶、不自馁的健康的文化心态。对于外部世界,青年的看法更加理性。随着“西方神话”的破灭,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呈增强态势。

      2.服务与参与,青年的社会态度趋向积极。与1990—1993年青年的参与热点相对集中于和个人眼前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如经商热、下海热、股票热、兼职热等处处显示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不同,1994年启动,1995年进入高潮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则表现出青年对社会公益事业、对事关国家与民众根本和长远利益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热忱和积极性。大到百万学子暑期下乡搞科普扫盲、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南京城运会、云南民运会、江西湖南抗洪救灾中等动辄数十万计的志愿服务行动,小到修桥、补路、植树造林、助残、便民等社会公益劳动,在需要奉献一份爱心的所有社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青年志愿者活跃的身影。更为可贵的是,青年们在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也开始学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下岗青工争取再就业的学习热、技术练兵热,还是20万高校特困生在困境中求学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都表明,在了解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之后,青年们正超越牢骚走向成熟。就社会参与的层次而言,青年参政议政、参与管理的水平、能力亦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更加富有成效。湖南衡阳涌现出数百名大学生村干部;湖北红安县青年干部挑起了乡镇领导工作的大梁;山东滕州680名率先富裕的青年个体户志愿当村干部,带领父老乡亲奔小康; 莱州银磊企业集团58名青年职工组成的参政议政协会,当年就提出100 多条发展企业的建议,为企业创效益89万元;吉林青年献计献策的白皮书成为省委领导手中的“大参考”。诸如此类的事例表明,我国青年正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社会生活,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

      3.参与目的更加明确,改善生存状况与把握成才机遇成为青年多元价值选择的两大持续热点。1995年一项涉及十省市万名青年的调查表明,青年职业期望仍呈上升趋势,“增加收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把握机遇满足自己发展需求、成才愿望”几乎受到了同等的重视。由此引发的考研热、公务员热、国际证书热、律师资格热、驾驶、微机、外语三项技能热等,亦对造就大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在充分肯定上速发展趋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青年社会参与中也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白领情结”与青年自身素质的矛盾相对突出。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白领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扩展,青年对社会名声好、收入高的智力型职业更加推崇,对报酬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岗位愈来愈淡漠。由此衍生出的“白领情结”使许多青年不顾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条件,一厢情愿地做起了自己的“白领梦”。事实上,许多青年的素质不仅不适合作白领职员,甚至做生产流动线上的普通操作工也不一定合格。由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政府与社会近年来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年的需求。到1994年为止,我国每年仍约有400万小学生、600万初中生、100 多万高中生不能继续升学,分别占同类毕业生的20%、55%和43%〔2〕, 这意味着每年都有1000万左右的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进入劳动力队伍。加上数量可观的中小学辍学生,劳动力质量可想而知。这些文化不足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又完全未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的青年,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其适岗能力与职业期望之间的矛盾必然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企业8000多万青工中,7—8级高级工不到1%,4—6级中级工约为10 %,1—3级初级工近90%,而且相当一部分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所在等级的应知应会标准。一项涉及天津24个工业局,38万青工的抽样调查表明,虽然近年来青工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但青工技术等级却没有同步提高。70%的青工属于初级工、学徒工和未认定技术等级者,尽管他们当中16%的人有大专文凭、17.5%的人有中专中技文凭、18%的人有高中文凭。〔3〕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994年底有2000 多名老工人到了退休年龄,由于青工技术队伍跟不上,厂里只好将其中500 名老师傅留下来“超期服役”〔4〕。 青工技术断层问题已成为困扰许多企业的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在人才技术方面“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