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六一”,孩子们格外兴奋。在晴朗的初夏,他们急切地期盼着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 又到“六一”,成人们格外紧张。这个特别的节日让他们审视自己:有没有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尤其是精神食粮? 一段时间以来,为丰富少儿精神食粮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回顾三个评奖,便可略见一斑。 1995年9月,首届中国少儿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播出后得到多方好评。征歌—初赛—复赛—决赛,九个月时间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和参与。几十年前曾经创作过儿童歌曲的老作家重新抖擞精神,聊发少年狂;当今知名的词曲作家抛下繁忙的事务,专心体验童真;更有许多从未创作过歌曲的人破天荒拿起了笔……一本名为《在六月的阳光下》的歌集就这样写出来了。 今年4月,全国儿童影视动画剧本征集评奖揭晓。 这次评奖征集到409部1000余集优秀儿童影视剧本。据评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 剧本在题材上涉及到许多新的领域,突破了以往在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中开掘的窠臼,不再仅仅关照小螺号、小哨兵、孙悟空,而将视点更多地放在当代孩子身上。有关专家认为,这次评奖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儿童片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好剧本让不少著名导演跃跃欲试,年逾八旬的谢添激动不已,表示要披挂上阵,推出超过当年《小铃铛》的作品。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刚刚揭晓。此次评奖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作协和少儿社推荐的157部近2000 万字作品中选出了19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束沛德介绍说,此次评出的作品在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水准的高度上,代表了近几年来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小说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金曾豪的《青春口哨》等,紧扣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冰波的童话作品《狼蝙蝠》探究生命起源,写得很有气势。有关人士认为,由于中央的重视和作家的努力,儿童文学的创作正迈入继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三次高潮。 少儿歌曲、少儿影视剧本、儿童文学,三个评奖大致可以代表我国少儿文艺的现有状况,显示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是,反映出的问题也依然堪忧。 全国儿童影视剧本评选以成果丰硕画上句号,但是这些好本子能否拍成好片子并且最终让孩子们看到,目前还是未知数。剧本剧本,说它重要因为它是一剧之本,但若不去重视,它便只是一个剧本而已。创作能否进入生产,生产了能否进入市场,一些参加评选的专家对此表示忧虑。 这种忧虑确有根据。 仅以电视剧来说, 1995 年全国生产电视剧7900余集,而儿童剧仅有21集。在1996年度题材规划会上,上报计划近11000集,儿童剧只在其中占8%(这还仅仅是计划)。 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看到儿童片,中华爱子教育促进会想尽办法筹集资金,将影片送到学校,试图建立一个通过教育系统推广儿童片的特殊发行网络。促进会还购置了“爱子放映车”送片“上山下乡”。但是,计划遇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电影发行部门。按规定不论什么影片必须够100个才给制作16毫米拷贝,而目前儿童片不可能发行到100个拷贝,中小学和“爱子放映车”也不可能装备大型放映机。另一方面的阻力来自中小学校本身。有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直言相告:我们得抓教学言下之意便是没有心思关心学生看不看儿童片。 儿童文学也面临着好作品缺乏市场号召力、缺乏读者的问题。据了解,此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印数,除极少数外,其余都在三、五千至一万之间。究其原因,除了视听艺术对文学的消解外,父母师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课业成绩,忽略了他们必需的文学素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上海作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因为被推荐参加本地的一个学生读书活动,目前已印行50000册,读者则达几十万。可见, 只要有适当的鼓励,孩子们喜欢去读那些为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 不过,许多少儿文艺工作者也坦率地承认,创作思路不够开阔,创作手法不够新颖,也是少儿作品市场不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少儿作品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受众处在迅速流动之中,每个时期的少年儿童都需要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人物形象,因此,少儿作品尤其要注意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一点,说来易做来难。少儿创作虽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但名轻利微,在商品大潮中,创作者尤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不为利欲而移的献身精神。如今,确有许多人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但遗憾的是有一些人抽身而去。在此次儿童文学评奖的获奖者中,就消失了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名字。有关人士透露,他现在已送不出像样的作品参评。而从一些媒介零星的信息中,人们可以知道他忙着别的营生。 创作手法亟待更新则需要创作者们苦修内功。少儿文艺创作必须与当代科技进步结合起来,这一点已有共识,问题是怎么结合,有没有能力结合。许多孩子对科学探险、科学幻想很感兴趣,而我们的作家却恰恰在这一环节上最弱。仍以此次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为例,送评作品中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而在少儿音像制品中,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其得天独厚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