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青少年价值观探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学教育:学校管理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校德育

      近几年来,教育界人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予以高度关注,这首先是因为价值观将联结个人一生的道德方式和行为准则,因而也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面貌;其次,对教育界来说是更重要的课题,即:教育究竟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对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发生着作用。

      下文将对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背景和因素作出一些探讨。

      青少年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与七、八十年代比较,可以发现青少年价值观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

      其一,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份大大减少。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讲,一个切实的近期目标,比看不见的远大理想更有吸引力。“理想、信念”首先是与个人前途紧密联结的事实,而不是某种精神依托。与此相关,生活学习中的许多因素都染上实用乃至功利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甚至已经学会用权衡利益的方式来看待升学、就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十数年前青年人充满理想、抱负的生活追求显然不同。

      其二,个性化倾向与自我独立意识的强化。“个性”与“自我”是近年来出现频繁的字眼。个人的成功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被充分加以渲染。这也许来自人们对长期以来忘“我”教育的反作用力,更是因为许多名人的成功经历有力地证示了这一点。它们有足够的能量对新时代的青年人产生莫大的吸引。落实到行动:不再唯书本、唯师命或父母之命是从,是其表象特征;散漫,不盲从,自行其是并理由充分是其行为方式。以至于很难用一两句口号来指点今天的青年学生。这有别于十几年前青年较为显著的群体特征。比如,在“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口号之下曾聚集了几多渴望成才、立志报国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看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小我”利益之间该有的孰先孰后问题,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类似的考虑已淡化得多。这与整个社会愈来愈强调个人能力,鼓励个人发展的氛围有关。

      其三,文化、精神生活追求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当大众文化通过传媒与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以巨大的声势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作为受众之一群的青少年群体也不可能置身其外。相反,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性与感受力,他们往往最容易得风气之先,虽然仅以其个人的分辨力与稚嫩的审美准则,他们其实很难分清什么是真正优秀的文化,什么是昙花一现的“伪”文化。对他们来说,“流行”是难于抵挡的诱惑,流行的音乐、服装乃至食品,才构在可触可感的文化世界,校园文化因此成了流行文化的缩微版。精神文化方面,世界名著颇受冷落、交响音乐普及不力、民族美德难以张扬……所有这些,与十数年前青少年不惧清贫追求理想、构筑精神世界的情形,已大异其趣。

      无须多加例举,我们不难发现,在青少年价值观的“果”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的“因”。当然其中有好的发展变化,但也不可否认其中庸常无谓与模糊的部分,与现有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与变幻是有关系的。试想,如果没有精神的巅峰在被整个社会期许和攀越,又怎能不期待年青的一代拥有青翠的信念与愿意献身于此的热血?!

      价值观理论研究与学校价值观教育

      对价值观进行理论研究,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任务;可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对人对事进行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就是各自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可说是丰富而有层次,它们由低而高构成一种系统,多种价值观系统可以并行不悖,存在于各个领域。简言之,“个人爱好”和“社会认同的基本价值”构成了价值观的两极。象“独处”、“清洁”这样的价值观构成意义不大的道德价值,因为它们仅仅涉及个人爱好,而“人的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就构成最基本的价值。与此相关,基本价值观还包括言论自由、法律上人人平等和宗教自由的原则。在“个人爱好”和“基本价值观”的两极之间,有一个范围广泛的“中间水平”的道德价值,比如诚实、合作、爱国主义品质等,构成了重要的社会常规。一般而言,所有的价值标准都表示了某种超过纯粹个人标准的内容,并对其他人发生影响。因为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个人情趣的问题。面临一个道德决定,事实上往往是面临一个影响他人利益的决定,需要自问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喜欢做什么。只要是道德标准就必定包含承担义务的基本要求——社会文明正是这种规范之下的文明,社会文明有赖于个人文明。这也许是我们今天探讨价值观的价值所在。并且,我们更进一步要探索的是学校教育在培养个人的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现当代的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甚至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建立、发展和认识他们的价值观。在这里,人的发展被视作一种有意识的努力,这种努力基于人本身具有广泛的可能性这一前提,使人按照一定的价值观成长起来,正是教育的任务。

      西方学者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是与学校的德育课程、学生的道德建设直接相关的。其价值观培育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思辨与实践的结合。举要如下:

      1.价值澄清模式。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帮助学生减少价值观方面的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个人所拥有的一系列价值观——经济的、审美的、道德的和工具的价值相互处于潜伏着的矛盾的状态。比如,在工作时人们重视纪律和能力,但在家中,人们更重视自发性的行为和顽皮有趣。又比如,我们赞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希望自己的朋友获得特殊照顾。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价值观之间的联系,需要自问究竟什么是价值观,如何强烈地感受它们,作为整体它们如何发挥作用。这样的自我探索也适用于学生,因为价值观时常处于相互不一致的多维范畴,除非在具体选择的情况下考虑它们,否则是不能完全识别和澄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