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士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是不少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研究公民素质教育的背景、内容及教育实质,并对照我国青少年教育现状进行必要的研讨,十分必要。这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总体素质,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一、对公民素质教育的认识

      公民素质教育,国外通常称之为公民教育,它源于近代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上个体在更大范围上摆脱了封建等级的束缚和压迫,获得了更多的相对的“自由”,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对个体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求,社会的发展使得权利与义务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社会性思想概念。特别是代表资本主义国家观念的资产阶级宪法的出现,使得“公民”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意义和内涵。因此,公民教育这一概念在早期是伴随着公民地位的确定和解释,依据资产阶级宪法中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规定而产生的。

      法国是近代实施公民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791年,在法国所颁布的塔来朗法案中就提出了学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即“学校应向学生讲解公民应尽的共同义务,讲解每个公民必须了解的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其后,随着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发展,法国公民素质教育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反封建反宗教统治的内容,并同时要求发展学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以及强烈的公民意识。法国的公民教育是与轰轰烈烈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此后,公民教育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一直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直至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即“国家公民教育论”。他称德意志帝国为有“最高价值的国家”,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不管其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1〕

      分析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公民素质教育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和统治意志,但其从一开始就以“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为内核。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适应契约社会、法制社会的具有独立人格,同时又负有公共责任的现代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演变,公民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被各国所普遍接纳,虽然在目的与内容上因各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而特点各异,但总体观之,现代国家所提倡的公民素质教育一般具有下述三个普遍的特征:

      第一,公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利益的教育。按照现行的一般解释,“公民是指具有本国国籍,依据宪法或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2〕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公民素质教育, 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公民所进行的人的尊严和国家主人翁应有的态度以及恰当行为的教育。它不是机械简单地教育公民知道享受哪几方面权利、履行哪几条公民义务,而是引导每一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将自身的权利、义务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要求、理想目标联系起来,主动担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责任教育——公民责任的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即务必从国家利益出发,从价值观上去影响公民的内心世界,矫正不良的公民态度与行为,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负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公民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个人发展的教育。公民个人素质是国家素质的前提,从国家利益出发就不能不重视公民个人发展的教育,凯兴斯泰纳早在其“国家公民教育”论中就提出,学校公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进行“性格陶冶”,养成公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协作与合作精神。〔3 〕很多国家在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时候,十分重视个人发展的教育,如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质教育等。

      第三,公民素质教育还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培养现代公民,将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是公民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现代国家的公民素质教育都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纳入主要任务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从价值观、道德认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尊重个人与社会教育的法则,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任何公民素质教育的本质核心都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都是从价值观上去对公民进行的某种社会态度、社会倾向与责任以及认同某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对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接班人,在阶级社会中,这种本质性特别突出地表现为教育的阶级性。公民素质教育伴随着现代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产物——资产阶级国家应运而生,其资产阶级属性是一种必然的烙印,并且通过教育内容体现的教育目的集中地表现出来。资产阶级公民素质教育的目的说到底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培育合格的人才。这种目的性是从两方面予以保证的。第一,必须教育青少年服从资产阶级国家的需要,不仅不能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而且要以积极的态度去为国家服务,对社会负责。这里的国家、社会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必须用资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去培养“良好公民”,使青少年通过个性的自由发展成为符合资产阶级人性标准的“人”,这种“良好公民”的标准亦是具体的,是资产阶级的“这一个”,即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体现者和继承人。公民素质教育的这种明显的阶级属性可以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发生的作用中清晰地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