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道德教育中几个有待澄清的问题

作 者:
李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青年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青年的道德状况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一种颇有警示性的说法是,一代青年正在丧失信仰。而这最直接的后果是,他们将不再遵循某种道德原则。这一说法搅得社会不安,人心惶惶。

      其实信仰在青年的心目中并没有成为“明日黄花”。只是信仰和现实的距离造成了青年的迷失,加之我们在青年教育中的不足非但没有消除这种距离,反而在某些方面促其扩延。

      信仰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定位不同。信仰可以决定一个人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而道德则是维持信仰的最低限度,任何信仰都应以不违反道德为准则,不遵守道德的信仰被视为没有信仰或道德堕落,这才是青年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

      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倒挂现象。现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理想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顺序的错位,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中学、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加了压力,造成集体主义的伦理教育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没有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充分理解不可能完全接受集体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缺少信仰的支持显得空洞和乏力。大学生普遍需求正确、真实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孔繁森、李国安、徐虎等先进事迹的汇报受到高校学子的热烈欢迎的一个原因。

      道德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我们的社会观念中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即只有“好”和“坏”两个评判标准。须知道德评判还存在着一个多层次的中间地带,在社会生活中更多的人是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是与不是,如是否明智、是否礼貌、是否学识渊博,对好人的求全责备,使好人不敢做好人,而不道德的人则不讲一切道德。道德评判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简单的“二元对立”不免失之于简单化。

      还有一些正在争论的问题也在影响着道德教育,这些年一直在争论的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教育保持多大的距离,这直接左右了青年头脑中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青年在从学校进入社会时都要有一个“断乳期”,以适应社会生活。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如果超过对学校的适应绝不是教育工作的成功;而过长的适应期会加重学生和社会的压力,这同样不是教育工作者愿意看到的。社会中青年权利和义务混淆,青年年龄界定模糊为青年道德教育增添了无形的困难。

      道德本身就是社会问题,所以青年道德教育不能只盯着学校教育一条路,而应以社会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看到青年道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这更应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道德教育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绝不是“无药可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