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奋发进取、催人向上的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一批又一批骄子在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中大显身手。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青年依托着社会成长成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成才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青年成才的客观环境还待进一步优化。本文试图就当代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作一粗浅分析,并研究探讨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才干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青年成才更不例外。青年成才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制度青年成才的氛围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谈及青年成才,必然涉及到民族、历史、社会形态等多种因素。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青年成才的内涵不应该是狭隘的,仅仅指少数拔尖者。而应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指青年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是指在科技界、经济界、文艺界、体育卫生界、领导阶层、管理阶层诸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英才。简言之,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年成才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化栋梁之才,就是要选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不仅是青年自身成长进步的积极愿望,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但是,面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无法否认,当代中国青年成才的道路并不是处处一帆风顺的,其社会阻力,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传统民族心理中落后的青年观、某些制度的不健全和过去工作上失误的后遗症、成才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等。

      一、青年成才的社会阻力分析

      1、传统民族心理中落后的青年观。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国。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经济生产是相对封闭和静止的。农业生产的稼穑耕耘,长期沿袭世代相传千年不易的操作方法;家庭手工业工艺更是师徒相授。相对狭隘和封闭的民族心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崇尚的是小农经济式的老者经济。

      19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认为人们的“习惯、风俗、观点、意图和理想必然应该适合人们的生活式样,适合他们获取食料的方式。社会心理永远顺从他的经济目的,永远适合于它,永远为它所决定。”(《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第715 页)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尚老轻青的传统,实际根植于小农经济。与这种民族心理相适应,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也形成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青年人不但人身被钳固在家庭中,即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而且应绝对服从尊长,奉行“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一个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几代人中间的“权力形象”、“代言人”皆为老者、长者。自己不成为长辈,则永无出头说话之日。因此,青年的灵性被窒息,不能有任何自由的发展。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里,满车的“祖传”、“国粹”都堆积在前进的道路上,把所有的人活埋下去。毋庸置疑,受害最深的是青年。

      这种落后的民族心理传统,虽几经近、现代进步思潮的洗涮。特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而有所削弱,但其残留仍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一是它产生的经济土壤还未根除。小作坊、庭院式的生产方式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是社会心理的相对独立性和传濡性。社会意识滞后于社会存在,小农经济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仍占有一定市场;三是我们这几十年来对封建主义的批判缺乏足够的力度。我们有时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又继承、发展了封建主义劣根性的某些方面,诸如个人迷信、盲目崇拜等等。因此,在当今中国,尚老轻青的现象比比皆是:人们爱以“小青年”统指青年人,把30岁作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起点,即所谓的“三十而立”;一旦青年人提出有悖于长者的主张,时常会得到如此的反驳: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倘若青年人有什么功名成就,又会招来“小青年好出风头”的议论;无论贡献大小,青年人的待遇总要比中、老年人低些……

      当然,我们无意去否定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要使一个社会充满活力,必须十分重视青年的作用。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反映的灵敏程度,而不能单凭小农经济式的老者经验。一般说来,青年人精力充沛,接受信息的能力要胜过中、老年人。只有在凭借中、老年人丰富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青年的优势,让老、中、青三代互取他人之长,组成最优人才结构,才能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某些制度的不健全和过去工作上失误的后遗症。 制度的不健全最突出的莫过于事实上的职务、职称终身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用人制度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终身制,但由于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逐渐传播的早期阶段,能够较快觉悟并勇于投身革命的大多是较年轻的人。所以,青年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得到锻炼。人所共知,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几乎都是青年人。在党的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的陈独秀也不过41岁。在以后的战争年代,20多岁担任军事要职的亦很常见。建国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用人制度未健全,造成了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使青年的领导才干未能得到正常培养和发挥,以致于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在恢复正常的经济建设时,干部队伍的年龄老化,思想保守,管理人才青黄不接等成为巨大障碍。为此,党中央及时指出培养人才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培养和选拔青年人才起到的积极作用。然而,毕竟历史沉淀太深,加上用人制度目前尚未完全健全,青年人才仍处于不同程度的压抑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