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转型的概念应从青年成长说起。青年成长是青年身心发展的量的积累过程。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人的发展分成五大阶段。“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青年成长即为其第一阶段;发展到三十岁时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担当起各项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在这里孔丘特别提出了不同阶段质的变化。即我们说的型态转变。 那么什么叫青年转型呢?给任何现象下概念,一般遵循三大原则。其一,前人是否已有过界定;其二,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抓住的本质是什么;其二,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运用什么理论所作的界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来看青年转型,即指在社会变迁中青年群体所发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类型的转化。这一概念中包括以下内涵:第一,新型态是青年发展中所发生的质的变化;第二,新产生的类型与过去型态有质的差异;第三,这一新型态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从上述概念和内涵中可以看出,青年转型一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二离不开青年群体发展的渐进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青年转型讨论的是青年整体的质的飞跃,而非个别青年的特殊变化。由此,在研究方法上,青年发展研究大多从个别到一般,而青年转型研究则侧重于从一般去分析个别,即从总体上去分析质的变化和规律。 青年转型并非今日独有,在每一社会大变革时期均会出现转型现象。本世纪内中国青年已经有过两次转型。第一次产生在辛亥革命前后,其基本特征是从尊孔读经、尊儒反法,转向尊重科学民主,崇尚独立自由、平等、博爱;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剪辫子、穿中山装;在行为模式上从自然经济的顺天理、灭人欲,无所作为转向手工业社会的顺乎天理、合乎人情,即转向对自然与人际关系间的双重依赖。第二次转型产生在1949年以后,此次转型明确地提出了消除封建思想意识、道德文化与生活方式,培养共产主义觉悟与道德文化、生活方式。如前所言,青年转型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转化。生产力发展有一个或快或慢的过程,青年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过程。所以,第一次转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49年也还有部分农村青年停留在封建青年形态上。在思想观念、道德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帝王时代的青年面貌十分相似。而第二次转型虽然势如急风骤雨,然而却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超越性转化。没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强行向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转化。这样难免不出现“海市蜃楼”式转瞬即逝的种种特征。“文革”一来即乱了阵脚。乱七八糟的思想类型、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均展现出来,一瞬间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模式大乱。 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进程,迎来了中国青年的第三次转型。如果说前两次转型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政权交递的需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那么,这次转型则以经济变革为前提,具有浓厚的青年经济需求与社会经济色彩。它与前两次不同的显著特征,一是转型的动力主要不是社会政治文化激励,而是来自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变革;二是转变的方向是面向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寻求与世界生活方式之整合,而非面向国内政治变革与被动地适应主流文化发展潮流;三是社会转型与青年转型同步发展。 那么,当代青年转型具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在生理上正从传统的瘦小晚熟型转向魁伟早熟型。手工业社会的低水平生活与高强度体力劳动,使人的生理素质发育受到严重压制,表现出身体矮小、瘦削、性发育成熟较晚。40、50年代中国男青年平均身高不到160厘米。胸围、肩宽普遍较小。1985 年全国抽样调查统计男青年平均身高已达164.78厘米,女子156.80厘米比1979年增高1——2厘米,据笔者在四川农村的典型调查访问结果,90年代的青年男子的身高、体重与胸围、肩宽一般超过父辈两厘米左右。普遍的认识是,当代青年男子比父辈魁伟;当代青年女子比母辈高挑窈窕。我国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耐力、爆发力与速度也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均证明中国青年的体型与体能正在向现代社会类型转进。 在生理发育上,1963—1964年调查,我国青年男子首次遗精为16.6岁,女子初潮平均年龄为14.5岁。1991年调查,青年男子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1岁,女子初潮为12.52岁。性成熟平均提高了2—3年, 与发达国家男女性成熟年龄已十分接近。 第二,在心理上正从被动反应型转向自觉认知适应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教育文化主要是“从”与“顺”。从君、从父、从夫、从长辈;顺天、顺父母、顺服于师长。唯独不提倡独立自主。这种“从”、“顺”文化特质,以后转化为“驯服工具论”与“三忠于”、“四无限”、“字字照办”、“句句照办”。人的创造性、自觉能动作用,在这种文化特质中被淹没了。虽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领导与服从,但是中国文化中那种视不从、不服为“叛逆”,动辄要兴师问罪、不给年轻人有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文化空间,的确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很大阻碍作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以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向前看”的方针,一洗几千年的“等级真理”观,真正建立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给广大青年以开拓进步、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干、大胆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环境,据1983年调查“在重大问题上依靠父母”的青年占15%, 而在199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6%;而“完全靠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青年从1983年的20%上升到1994年的28.7%,60—80%的青年在处理问题时已由传统的依靠父母、师长、领导、转向依靠自己与同辈、爱人、朋友。由此可见,当代青年正从被动地接受长辈的旨意行事,转向主动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