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强化青少年劳动观念

作 者:
苏军 

作者简介:
本报记者 苏军

原文出处:
文汇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劳动观念的培育,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大课题。尽管多年来有关各方为此作了大量努力,但仍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要进一步携起手来

      劳动,这两个字是神圣的。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然而,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目前在学校和家庭中,到底占有什么位置呢?一项小学生现状调查表明,在一至五年级1270名学生中,选择“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根本不干”的占45%。另一项“家庭环境对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在“最能引起家长高兴的事”中,勤快、爱劳动排列在“成绩好”、“诚实”、“身体健康”、“积极上进”、“听话顺从”之后。

      一位在重点中学就读的女生直言不讳地说:“日常生活中,像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这种本来并无异议的事,现在已经成了‘过去式’,而子女的衣服妈妈洗却成了天经地义的‘现在进行式’”,说着她随口说了一件在她看来很普通的“事”:“有一次,是个星期天,妈妈从菜场里买来了一大堆菜。我出于好心,想帮助捡菜,刚拿起芹菜,妈妈看到后便从背后一声呵斥:‘这里的事不要你管!只要你下星期测验分数高一点,快做功课去!’我无可奈何地走开了。”类似这样的情景,在不少家庭中成了常见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有位学生用羡慕和无奈的口吻说:“我,堂堂的高中生,16岁了,连饭也不会烧,甚至从未自己点过煤气,有时望着妈妈熟练地摆弄着煤气,心里真羡慕,但我只能偷偷地瞄上几眼,随即溜回房间看书。我是多么想自己动手做成一桌菜,好让他们坐在房里看书或电视啊。”可见一些孩子的劳动“权利”往往被家长“好心”地剥夺了。

      在一些学校,劳动课也成了随时可以“调剂的“活络课”,“闲时顶上去,紧时拉下来”,犹如橡皮筋。一些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卫生劳动都不太愿意参加,轮到卫生值日,有“逃跑”的,有敷衍了事偷懒的,还有个别的出钱请他人替代。在一些住宿学校,学生将一大包换下来的衣服拿回家让家长代劳洗净的,也时有发生。

      由于“劳动”地位低落,因此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习惯,以致于追求名牌畸形消费的现象有所滋长,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风气却成不了气候。

      据记者了解,目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及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视劳动为“可有可无”的事,没有劳动光荣的观念,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能不做的最好不做”。二是家长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小孩成绩好,一‘好’遮百丑”的想法,在一部分家长中十分突出。有位家长说,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算了,而成绩不好,那就完了,将来不是我当保姆的问题,而是饭碗有没有的大问题。所以家长拿到成绩手册,关心的是分数,什么劳动不劳动都在其次。更有个别家长认为: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分,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三是社会能提供给学生劳动锻炼的场所和机会太少,以致于近年来学生学农、学工都陷入了缺少地方的窘况。

      有识之士认为,学生劳动观念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大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铁岭中学张锡良校长认为,增强学生劳动观念,要从家务劳动学起和做起,让少年儿童从小学做一点家务,养成热爱劳动、手足勤快的好品德。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长苏颂兴提出建议,应从健全青少年法规入手,使劳动观念强化有法律保证。同时要拓宽渠道,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活”可干,有“事”可做,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风气。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携起手来,为当今的青少年补上“劳动”这一课。

      不少读者来电来信提出:应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时尚,并建议展开讨论,“劳动”该不该成为孩子的必修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