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代”的分野不仅仅是一个年龄问题。在当代中国,第三代人格外引人注目。回眸他们的人生历程,探究他们的心灵轨迹,对于认知今日中国之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的人喜欢或习惯于用年龄来标示代的分野,其实,“代”不只是一个年龄问题,它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严格说来,以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仅仅存在着由于年龄差异而造成的辈份之别,尚无现代意义上的“代”的分野;而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多媒体共存的信息社会,“代”的分野不仅早已变为无可否认的现实,而且也因其更迭频率的加快愈来愈使得生理年龄仅具某种表征意义。即使在不久以前,代际分野的年龄差异还在20岁左右,而如今,这种差异已逐渐缩减到了十几岁甚至几岁。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年龄相差五、六岁的“同辈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代际特征(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现实表明,代的划分的根本依据是人“社会特质”,而生理年龄仅具有次要意义。 按照上述理解,可把目前已获取法律认可的社会正式成员资格的中国社会人口分为“五代”。第一代人是打江山的革命老前辈们,他们硬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铁的纪律夺取了政权;第二代人是保江山和建设江山的一代,他们从小就习惯于看父辈的脸色行事,因而,无论是在保江山和建设新中加的青春时代,还是在执掌大权的当今社会,他们都谨慎有余、创新不足;第三代人是“闹”江山的一代,他们在十年“文革”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第四代人则是那些至今仍没有切实的社会权利与责任,然而使命感又很强的年轻人;至于第五代人,虽然其轮廓还不甚清晰,但在一些重要方面他们已明显表露出了不同于前四代的社会特质。在这五代人中,第三代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不仅仅由于他们多有坎坷的人生经历,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正年富力强,担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并对跨世纪的中国社会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B.当代中国,第三代人是最悲壮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复杂的。他们时常以“生不逢时”来表达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感慨与无奈,其实,其潜台词却是“不服气”。 第三代人有一个梦幻般的青春岁月。在风华正茂之时,他们被一只无形的手拉进了政治旋涡,并且一发而不可收。那时,他们凭着青春的省略和满腔的激情,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当然,与此同时,也迷失了“自己”。 梦醒时分,第三代人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与理想原来是那么虚假。这种现实太残酷了。要知道,十年“文革”,几乎耗尽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而事实却不容置疑地表明,他们的愿望被异化了。相对而言,其它几代人的青春追求都得到了较丰厚的回报。第一代人凭着自己的信念、毅力和技巧,夺取了天下,实现了理想;第二代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生机勃勃听新中国,并以驯服、严谨的姿态成功地赢得了长辈的信任,如今他们大权在握;第四代人尽管没有自己的舞台,但他们“有自己理想的角色,有自己为之激动的剧情和台词”(张永杰等著《第四代人》P187),并以此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因而,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五代人则在“潇洒走一回”的人生信条中得到了实惠;而唯独第三代人,在人生最美的季节受到了促弄,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现如今,每当谈及这段历史,他们时常以“生不逢时”来表达对自己青春人生的感慨与无奈,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更真实的潜台词是“不服气”。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当代改革大潮中,第三代人中的许多人,或经商,或从政,或充当科技先导,或泛舟于学海,用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特有的人格力量,已成功地把握住了人生航船,达到了辉煌或即将辉煌,因而,所谓的“不服气”心态是不存在的。笔者却不以为然。纵观社会现实,第三代人中功成名就者或地位显赫者毕竟风毛鳞角。对他们来说,商界大腕、政界要人、企业名流、学术专家等虽各有份,但为数甚少,多数人则是掉了队。否则,就不会有“人才断层”之患,亦不会有每每见诸于报端的“中青年”人员成名立业的“新闻”报道。事实上,第三代中每位佼佼者身后被埋没的同龄人的基数比任何一代都高,这是五代人中淘汰率最高的一代。而被淘汰者又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无能,许多人不过是阴差阳错而已,这就必然使得他们不甘心、不服气。即使是那些少数的成功者,也往往从内心时认为,如果没有那一段特殊的历史与其青春相伴,也许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从当今社会权力的占有情况来看,现行社会的决策者、掌权者多为第二代人,由于他们从小习惯于看长辈(第一代人)的脸色行事,谨小慎微,缺乏足够的开拓、创新精神,因而,对于接受他们的领导和指挥,第三代人并不十分情愿。当然,面对大谈“自我”、多少有些骄傲、得意和洒脱的第四代、第五代们,第三代人更是不置可否。在他们眼里,后来者还着实嫩点,单凭自己苦难而风流的青春岁月,也足够年轻人感叹一阵子了。 C.在扬弃传统、推进改革的立场上,第三代人与第四代人的共同主张构建了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基本框架。第四代人的行动纲领是由第三代人制订的,他们所努力实践着的正是第三代人的梦想。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是对人的群体或类的本质及现象特征的描述。勿容置疑,不同代人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然而,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不是绝对的。“每一代人来到世界,总是面临着由上一代或几代人承袭和创造的成熟的文化。他们无一遮拦地处在这文化的包围之中,周围充满等待他们学会和领悟的规则、方式、风俗、禁忌、暗示和意义……”(张永杰等著《第四代人》P29)。从文化传递和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看,第三代人与第四代人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在扬弃传统、推进改革的立场上,他们的文化具有同质性。这种代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当代中国以背离传统、探新求异为基调的“青年文化”的基本框架,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时空上,第三代人对自己青春追求的全面反思与重建,与第四代人对自己青春理想的初步探求非常吻合,这便为两代间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当然,第三代人与第四代人在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建构中的具体角色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在“理论文化”层面上(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深层文化结构)影响社会,而后者,则主要是在“行为文化”层面上发挥其作用。回顾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到八十年代初振国兴邦的畅想,从改革风的涌动,到新思潮的勃发,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三代人始终在思想领域运畴、策划和实践着他们的梦想,而第四代人,更多地是凭着青春的锐气与激情,喊着第三代人为他们拟定的口号,以极富责任感的心情,涌到了时代风潮的浪尖上。我们似乎可说,第四代人的行动纲领是由第三代人制订的,他们所努力实践着的正是第三代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