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僵化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城市的大门渐次向农民打开。 外出务工或经商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也为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社会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而留守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则是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则交给爷爷奶奶看护,或委托其他亲戚照看。但是受托人对这些孩子的看管毕竟不如孩子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在校学生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有些学生在节假日就四处闲逛,到网吧玩游戏,乃至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有的打架闹事,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些地区,留守子女实际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或弃学。 留守子女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可塑性很强,在各种价值理念纷至沓来的情况下,此时倘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他以后的角色扮演上就可能会出现角色的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即便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也仅能承担了教书的功能,而育人的缺位仍难以得到弥补,家庭和社会必须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下面就这些问题从社会以及政策层面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家庭结构单薄化和家庭功能失调 近年来,农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年轻夫妇一般不愿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多生孩子,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施行,核心家庭已经占据所有家庭结构类型的绝大比例,家庭的单薄化十分明显。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不可避免的后果。(1)孩子在家庭里缺少玩伴,有较强的孤独感。(2)核心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如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中国的农民现在虽然可以流动,却不能搬迁,他们不得不卸下家庭和土地的拖累,“轻装”入城。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孩子就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如果父母一方外出,那么留下的一方就要承担起家务活以及农业生产的繁重任务,这样就难免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由此,如果仅从家庭这个微观单位来看,留守子女问题是由经济结构转换引起家庭功能失调或缺位所致。 2.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另外,由于农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他们既没有少年宫也没有儿童活动中心,只有电子游戏室是向他们开放的,流连在游戏室就成了部分孩子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 3.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初中生,特别是二、三年级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期望和社会接触,而校外正好有这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其实这些人也是刚从学校走出去的,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外出打工年龄较小,在家里不会也不愿种田。总之,他们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可以做,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就是他们的形象,这些孩子被称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时间一久,这些人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这些已经成为“问题少年”的孩子们又反过来影响那些在校的同龄人,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无少年”,进而又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由于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而是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这些新生的劳动力资源,双向选择不可能一次成功,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毕业即失业也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农民把入伍和升学看做是跳出农门并吃上“皇粮”的两条路子,现在出现了变化,一些人就夸大了它的负面效应,认为辛辛苦苦读书到头来还是要打工,没个稳定的工作,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 5.父母本身的影响 进城务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在对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 6.被委托人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 一般来说,农村中有一定能力和具备相当素质的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这样,剩下的就只能是所谓“386199部队”了(妇女、儿童、老人)。老年人被委以看管孩子的责任,并不意味着他们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准备。无论孩子被委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被委托者实际上已经担负了监护人的部分责任。但是老人文盲率远高于青年一代而且代沟明显,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 二、政策因素 落后的管理方式、较差的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质量不高使得农村学校不能胜任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对于那些留守孩子则更是直接的挑战。 1.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政策,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城市的教育投入完全是由国家来承担,而农村教育则由农民来负担。一所城市中学可能会投入上亿元,而农村地区大多数县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能投入到教育上,特别是乡村两级的资源更是屈指可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在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而县乡两级负担的78%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来农民直接承担的。农村教育设施落后以及教学质量不高是在这种城乡有别的教育投入体制下长期累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