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负担过重的人学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锋华 岳伟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儿童生命的物化,教育自身的异化。儿童问题实际上是成人的问题,是成人世界的危机在儿童生活中的扩散。改变“技术视野”中的认知方式,即“物化”的思维方式,按照人的方式去把握人,理解人,纠正教育片面的功利主义倾向,才能根治学生负担过重这一顽症。


期刊代号:G3
分类名称: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原本是儿童乐园的学校被人指责为“人间地狱”,教育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其固有的人生关怀,人性提升的功能丧失了。看到教育危机的现象并不难,但认识并追溯它的根源却决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来认识问题的实质。

      一、从物化角度看学生负担过重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要经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发展三个险段。当前,人类社会的是处在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创造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这一方面打破子人对人的过分依赖关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生命的物化问题。生命物化是指人的物欲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生命整体性的破坏,人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而蜕化为物的奴隶。生命物化的人视物为生命活动的唯一目的,把物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生命的物化使人丧失了自我,成了异化于自己,异化于他人的工具。

      生命物化是一个全球问题,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发展较早,由于技术统治而造成的生命物化现象严重,这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对技术统治造成的生命物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我国由于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贫困状态,加上对“落后就要挨打”有过深刻体会,所以人们渴望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物质贫乏的现状,这种焦躁心理也诱发了片面的功利主义。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达到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时代”,但追求与向往“技术时代”的人们似乎有着同样的“物化”心理。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尺度,这便是“物化”心理的写照。

      马克思说过,“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行为,而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互动,因此它不是物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在“物化思维”的框架里,教育丧失了生活的意义而被扭曲为牟利的工具。在国家眼里,教育是国际竞争的工具、经济发展的工具;在个人眼里,教育是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教育的整体功能被肢解了,教育非功利性价值被忽视了。迟田大作对此曾进行过深刻批判,他认为“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以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2]

      由于物化的思维方式的存在,学校教育运用生物学的观点来理解人的发展,采用训练动物的方法来训练教育对象,这样学生成了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巴、木头,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主人而成了接纳知识的容器、载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学校便采取灌输、填压的方式来扩大“容器”的容量。这样,为了狭隘的功利目的,教育上的这种盲目填充、灌输必然会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另外,学校由于没有把学生看作真正的生命个体,没有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适时的启发诱导,这种教学方法机械呆板加上教育内容的落后陈旧,因此这种单调乏味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毫无乐趣,它简直就是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从本质上讲,学生的负担过重根源于“技术时代”或追求“技术时代”的过程中,人的生命物化所导致的教育极端功利化。在“技术视野”中,人们按照认识物的方式来认识人,从而使教育见物不见人,其培养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本身,而是服从于外在的功利化目的。因此,儿童问题的解决只能到成人世界中寻找答案。实践也证明,这一物化思维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学生的负担只会越来越重。

      二、时代精神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伏尔泰说过,谁不具有他的时代精神,将会经历他的时代的所有不幸。对于教育而言,也同样如此。教育只有领会时代特点把握时代精神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什么是时代精神?庞朴先生认为,“文化的时代性内容中,那些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内容,形成时代精神”。[3]王道俊先生认为,时代精神是人们对自己生存境况的觉醒,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境况进行审视、辨别、批判,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的理智选择。因此可以说,时代精神是时代文明的精髓,它是历史生活的推演,也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更是未来生活的启蒙。

      时代精神是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当今的时代精神是怎样的?叶澜教授认为,“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这个时代需要能在多样、变幻的社会风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需要靠这样的人来创造未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4]这种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因此,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

      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教育研究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倡导主体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时代精神的前瞻性特点决定它不能被每一个人都感知、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对那些坚守传统的人。因此,雅斯贝尔斯说,“时代意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意识最初是少数几个人的精神生活。这些人知道自己是时代的真正代表。”[5]这也是主体性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却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领会时代精神的内涵,他们自己都没有主体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他们仍然采用塑造客体的方法培养主体。因此主体性教育的推广需要改变教育者的物化意识与物化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