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三个基本维度:以关爱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即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以发展为重的能力之维,即着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以心灵为重的情感之维,即在师生心灵互动中教学相长。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关注及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进一步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新时期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教育研究,现就实效性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理解。

      一、以关爱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之维。

      其一,从主体规定性的角度来说,人是寻求生命意义的存在物。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97) 这就是说,动物的活动只有一个尺度,就是它所属的那个种的本性、需要决定的尺度。人的活动却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作为客体的物的尺度(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另一个是人的“内在的尺度”。

      人类活动所遵循的“内在的尺度”,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理性与思想。正是由于理性所赋予人的反省与思考的能力,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正是由于理性所赋予人的主体性的特质,人才能赋予生命物质体的存在以价值。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就仅仅是活着而己。所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生找到一个支点,就是为生命找到动力和源泉。

      其二,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变化并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最迫切关注思考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阶段。根据有关调查,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求主要集中在“以生命存在与意义的追问”与“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两个方面。前一个问题具体表现在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后一个问题则集中在对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社会义务与社会价值等问题的探究上。由于学生心智的不成熟,人生与社会经验的局限,这些问题常常令他们感到迷茫与苦闷。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方面是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与成熟过程中不可避免和必须的,另一方面又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等的形成。[2](P273)

      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充满关爱、智慧与启迪,应该满足学生生命与成长的真正需要,这可以说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怎样关爱才能落实“以关爱生命为重的意义之维”呢?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其一,对象性的层面。教育活动是以有意识的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因而教育活动是教与学两类相依相存的活动复合构成的。……就学习过程而言,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对这一主客体关系价值评价的焦点在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就教授过程而言,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对这一主客体关系价值评价的焦点在于,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和水平上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3](P105) 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而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及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一种职业或一种工作任务的话,那么其行为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何以打动心灵、直抵生命?如果一个连自己的教学都不热爱的教师,课堂又何以具有感动生命、引导意义的力量与实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关爱学生生命存在与价值的意识。一个不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师,难以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不知道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师,难以传道育人。因而德育教师必须“同情理解”学生困惑与迷茫之所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需要,直面学生对生命之意义的追问。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德育帮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之健康成长。实际上,教与学既是一个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既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过程,又是丰富教师自身生命的过程。

      其二,内容层面。关爱生命意义之维所关注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应该在讲授相关内容时自觉渗透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二是课堂教学也应该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与利益联系起来。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关实践的内容时,我们讨论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人的生命通过实践展开与丰富,人类文明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等思辨性的哲学问题;同时我们也从学生就业与发展的角度,讨论如何把握大学生活的实践性学习的问题。这就使他们明晰了书本知识学习、生活体验学习与实践能力学习之间的关系,既掌握了实践原理的真谛,亦对如何实践有了人生的自觉。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笔者一方面与同学讨论人我关系、人际交往、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格成长等论题的“本然”(原理性、知识性层面)和“应然”(道德性、理想性层面),同时又将这些问题置于“实然”的角度分析,即直面学生如何将知转化为行的向度上可能遇到的挫折、障碍等并进行分析引导,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