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邦山,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学生分会会长。(河南 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等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了解、理解、尊重、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等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过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和方式,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理解、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特殊含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源于15—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运动,是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的思想较早的是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之中,意思是要把人看做主体和目的,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如美国的IBM公司、日本的松下企业等,在他们的管理理念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既源于西方人本管理理论的引入,也有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传承,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认识开始理性回归。以人为本从经济到科技、教育,直至成为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1](P67)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出后,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尽管在教育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支点、核心内容、关注重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还争论不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来说它要求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有学者在论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时指出,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要求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是现代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抉择。[2](P53—55) 也有学者认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国际人才的高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借鉴。[3](P20—21)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4](P18) 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说明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它却使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丧失了独立个体的地位和意识,而成为一种学校进行加工的“产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命令式或填鸭式地灌输,收效甚微。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两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果说传统教育只是对人的加工,那么现代教育就应该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5](P76)。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索和方法的创新有人提出,强化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领域延伸、向信息领域拓展、向网络领域进军,做细做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下移,包括面向低年级抓学风、校风,工作阵地进宿舍、进公寓,加强社团建设和关注被动群体;把强化大学生主动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等。[6](P105—106) 也有人认为,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学机制等。[7](P89) 笔者认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与学生进行观念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途径和方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奠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第二,理解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三,尊重学生,搭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第四,关心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第五,服务学生,创造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条件;第六,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积极性;第七,关注学生,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第八,规范学生,纠正学生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第九,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中重点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