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与超越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应妹,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导师。(浙江 金华 321004)

原文出处:
理论观察

内容提要:

城镇化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嬗变。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进入农村,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形成,传统美德与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而成为农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出现了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善恶标准迷失、封建伦理道德和陈习陋俗泛起、文明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思想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是文化的变迁。在这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必然会产生重大变化。正确了解农民的思想道德变迁状况,对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实现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转型,主动适应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判断,并寻求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状况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状况的变化。根据对一些乡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对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状况作出如下判断。

      1.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封闭、保守、落后、愚昧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形成。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风险意识、进取意识、科技意识以及义利统一观念、民主法制观念、计划生育观念逐步在农民中树立,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基础。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务商,他们不但自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还将新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带回到农村,影响了其他农民。这对于促进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2.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社会

      一是移风易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风俗习惯逐步形成,农民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正向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二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变,相当一部分农民已不满足于温饱消费,开始注重舒适型和发展型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增大;三是现代城市文明影响农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方向迈进,时效意识明显增强,生活节奏加快。

      3.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形成

      随着社会主义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外出务工员工的增多,以宗族血缘关系和乡土邻里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人际关系逐步向以地缘、业缘为主要纽带的人际关系转变;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既讲效率又讲人情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社会逐步形成。广大村民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邻里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同时,维护自己权益意识明显增强,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因此,这种人际关系已不再是原来的情感关系,而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意识初步觉醒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农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我国农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淳朴憨直、忠厚老实、礼仪待人、助人为乐、孝亲和睦、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在农村社会仍被继续传承和发扬,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相结合,成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流,使我国农村社会风气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广大农民在逐步树立上述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传统美德仍然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中。近几年许多地方评选出的“文明家庭”就是这方面建设成果的体现。

      我国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思想道德和习惯对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使思想道德建设充满复杂性,市场经济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又带来负面影响;对农民的教育和管理的缺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农村城镇化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理性引领,具有自发性和原初性。等等这些因素,使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出现许多问题。

      1.集体观念淡化,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有所滋长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会自然地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趋向个体化,价值目标指向钱,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而一旦有了钱,就追求物质享乐,寻找感官刺激。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农村,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已成为不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行为准则,严重危及农村社会风气。有的人对集体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淡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影响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阻碍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和水平。

      2.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善恶标准迷失

      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非理性心理扩张,社会正义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因此,不少人在道德评判和道德选择上无所适从,还存在不少知行脱节的现象。如接受调查查都认为子女应该瞻养、善待老人,但事实上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大部分只注重对老人物质生活上的供养,但没有精神上的沟通和安慰,对“赡养”的涵义缺乏完整的认识。

      3.封建伦理道德和陈习陋俗沉渣泛起,严重污染农村社会风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观念强化,封建宗法伦理道德重新在农村社会占据重要地位,宗族活动频繁;农村请客送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排场、摆阔气等风气张扬;一些农村赌博现象有所上升,精神文化生活空虚。在农村,这些不良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的村分成几个宗族派系,在村干部选举、党员发展、公益事业等问题上相互对立,矛盾重重,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有的先富起来的村民不但没有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反而铺张浪费、盲目消费,起了消极的导向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