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维德育环境理论的若干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金昭,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天津 300072)

原文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高校德育环境是由人文德育环境、亲情德育环境、制度德育环境所组成的三维结构。三维德育环境涵盖了高校环境中的教学、学习、管理、校风、科研、硬件设施等所有有意的与无意的环境因素,是德育主体在对各种有意、无意的校园环境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按照德育环境学的一般理论而创造的德育环境。三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高校德育环境工程的有机体,共同对人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将德育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一任务,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建设,构建系统而科学的高校德育环境工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国家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理论创新

      (一)理论构成

      笔者认为,高校德育环境是由人文德育环境、亲情德育环境、制度德育环境所组成的“三维结构”。(见表1)三维德育环境涵盖了高校环境中的教学、学习、管理、校风、科研、硬件设施等所有有意的与无意的环境因素,是德育主体在对各种有意、无意的校园环境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按照德育环境学的一般理论而创造的有意德育环境。所谓人文德育环境,就是以人文文化为核心,以对德育对象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知、熏陶和培养为目标而创设的德育环境,它由文化设施及其管理、人文素质教育、“两课”教育教学等诸因素构成。所谓亲情德育环境,就是遵循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体内在矛盾运动转化和客观外部环境制约的辩证统一规律,通过优化主体环境,实现客体的主体化而构造的具有情感化、个性化、层次化、多样化的德育环境,它由德育导师制、心理健康咨询、爱心教育活动等诸因素构成。所谓制度德育环境就是通过激励和发挥学生在德育制度建设与道德实践中的主体作用,以建立道德制度来培养道德的个体为目的而营造的具有参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特征的德育环境,它由制度参与、制度实践、制度反馈等诸因素构成。

      表1:高校三维德育环境

      附图

      (二)三维关系

      三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高校德育环境工程的有机体,共同对人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产生直接影响。三维德育环境之中,人文德育环境是核心维,它决定亲情德育环境、制度德育环境的性质和方向;亲情德育环境是主体维,它对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德育功能的发挥具有诱导催化作用;制度德育环境是关键维,它对人文德育环境、亲情德育环境具有实践意义上的规定性。三维德育环境在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中,既互为基础,又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个从思想政治素质的认知与陶冶、引导与催化、实践与提高的完整理论体系。

      (三)理论价值

      三维德育环境理论,是德育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德育环境科学在高校德育实践运用的新发展,为整体重组、优化高校的德育资源,形成德育教育的强势合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新模式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三维德育环境的理论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价值:一是三维德育环境理论是德育环境学理论在高校德育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德育环境学理论,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理论的研究、发展具有方法论层面上的借鉴意义。二是三维德育环境理论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鲜活经验的理性概括,是一个崭新的理论成果。该理论体系中的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一大创造,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实践指导价值。三是三维德育环境理论以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为核心,通过有机整合、合理调控,将各种有意、无意的德育环境因素,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德育体系,在推动德育创新、优化德育资源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建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环境,提供了成功的典型案例。

      二、实践创新

      (一)以文化人,建构人文德育环境

      1.文化切入,搞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等是学校环境的有形部分,它们似乎是毫无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是如果其间熔铸进教育者的心血,并按照德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和构造,这些物质环境因素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进而从一般的物质环境优化为有育人功能的德育环境。校园内部的各种物质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学校德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但是最关键的有两种因素:一是校容校貌。精心设计建造校园每一处设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让学校的优美环境激发起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和热爱。二是学校各种文化设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道德情感的丰富,文明教养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文化设施的影响。学校应该根据校园文化的要求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重视舆论宣传教育工作。

      2.拓展途径,强化人文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对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对文科学生加强科学教育,所有学生都既要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为全方位、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校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各种文化素质教育课,引导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进行双重培养。学校还要注意各科学生的交互学习,为其开设的课程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二是开设劳动教育课。劳动教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校园绿化劳动、卫生劳动、集体公益劳动等。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的组织管理、任务分工、协调落实、工作量计算、成绩考核要作出具体规定。三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