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三种模式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教师进修学院。(上海 201100)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行动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对青少年进行的道德教育如何有效?也是德育工作者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存在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思维和方法。作为道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避免这种模式取向。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很难在某一方面可以单独突破,率先实现某一群体的道德飞跃。所以,本文也仅是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回应,一起探讨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吊车型的道德教育模式

      吊车型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是设定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未成年人去努力地践行,犹如一把吊车努力要把青少年的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我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实际和特点,往往把成年人的一套教育模式运用到青少年身上。这的确是有点为难,因为道德的群体特征几乎不存在。我们很难判断某一群体总体上道德水平和层次较高,另一群体道德水平和层次较低。然而,我们不难判断,将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运用到青少年身上,其实是计划经济的遗留。传统社会由于其经济发展的缓慢性、生活水平的贫困化、生活方式的简单化和生存环境的凝固化,形成了道德标准一致性、道德要求的惟一性和强制性,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人们如涂尔凯姆说的“机械团结”,以及道德的“全人格关系”。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体实行理想主义式的道德教育,要求人们道德的无条件性、高尚性、伟大性,它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和提升人,将人提升到某个道德的高度。这种思路的出发点在于,设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道德习性,乐意遵守道德规范,乐于将自己无限提升。虽然这种道德教育忽视了人的道德发展的阶段规律,但在传统社会中,应该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如果在当今社会中继续采取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就是忽视了社会转型的特殊境况。换言之,现代道德是现实导向的,受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性制约。在现代社会中,组织的约定性、流动的必然性、合理的价值理念,都使得人们乐于从现实处境出发,从自身的实际要求出发,而不是从既定规范出发考虑问题。所有的人群既要有公共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还要有每个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这必须考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一方面要考虑青少年道德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专业分工社会对成年人的道德要求对于青少年的不适应性;再一方面还要考虑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要求。

      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根据人性的本身发展规律,不能任意地拔高、破坏道德成长的规律性。美国哲学家丹尼特认为,现代人与传统人有一个思路区别,传统的思路是吊车型(skyhoods)的,现代人的思路是举重机型(cranes)的。所谓吊车型,就是立足于高处往上拔高;所谓举重机型,就是立足于低处向上推举。这个低处,甚至可以低到把人看成是动物,然后一步步往上推。这两条路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都要达到提高道德境界的目的;但过程是不一样的,吊车型的思路实施起来往往不是很通畅,需要打通很多隔阂关节,很难做到彻上彻下;而从低到高的上升路线,因为不需要太多假设,往往进行得更通畅、更有效。

      青少年的道德底线应该如何确定?笔者提供两点思路:第一,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人的本性出发。培根早就认为人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人的自爱心的基础上,而人的自爱心使人产生三种欲望:1.保存和维护自己的生命,它使人去追求饮食等;2.促进和完善自身,它使人努力向上;3.扩展自身与他物之上,它使人积极进取。人生应当不断追求,使自己扩展发展,凌驾于万物之上。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培根要求,“人应当把利己之心与利人之心理智地分清楚。在为自己谋利时,不要损害他人,更不能损害君王与国家。”

      第二条思路是孔汉思、库舍尔在《全球伦理》中阐述的一种底线道德,他们有感于现代社会由于“道德分化”所造成的价值冲突,为解决“道德共识难题”提炼出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规范,明确指出了四种人们“共同拥有并共同肯定”的道德原则,即“不要杀人”、“不要偷盗”、“不要撒谎”和“不要奸淫”。正如城市公共精神的培育从“七不”规范做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着手。

      二、数码式的道德教育模式

      数码式的道德教育是指将道德教育视作一个简单的直观的教育项目,犹如一架数码相机,似乎道德教育只要用楷模的标准就可以很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教育对象就能按照道德的要求进行选项和模仿。

      首先,数码式道德教育机械地理解和传达道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人们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思维过程中,注重将道德教育的文件灌输给教育对象,有的甚至于搞一些根据规范性文件的道德题目考试,他们将道德教育文件教条地理解成一条条的道德标准,期望进入学生的头脑。这里的道德成了条文,这里的道德教育就成为考试的形式了。就目前来看,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失败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