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锡喜,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客观原因在于:(1)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2)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3)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网络文化的盛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直接有效地“灌输”给大众;(4)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和语言霸权,对我国不断施行意识形态渗透;(5)国外文化产品的大举入境,逐步淡化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社会意识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的情况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回到战争与革命的时期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的思维方式,而需要从“执政党”的角度来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理念,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和调整工作任务。党管意识形态,应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集中力量抓好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尽可能整合日常生活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一、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

      其一,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党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各种价值纷呈、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下,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在多元价值之间实现合理整合,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论证自身的合理性,以维护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其二,一方面,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越来凸显,并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选择和人们的价值判断。

      日常生活中对意识形态的淡化,反映在人的思想中,形成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使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这两个突出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领域,一方面,重应用学科建设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及队伍建设逐步边缘化,在各门学科发展和教学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以及课程设置被大大压缩,甚至被取消。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以及它在现实历史中的丰富与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被分在三个一级学科分别加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被发掘、被理解和被运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水平不高,阐释重复的多,原创的、能提供深度学术支撑的少。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积极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成果的吸收,以及对党的意识形态如何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内在理论要素的中间环节的研究都不太充分,因而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回应不足,更缺少系统的分析和批判。上述问题的存在,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在思想教育领域,一方面,我们一直强调要用党的指导思想教育群众、武装人民,而在对最需要进行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体中,却恰恰忽视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干部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突出。意识形态往往被裁剪成一些抽象的、片断的、标语口号化的政治概念,难以有效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行为约束力。党员干部教育越来越追求短期效应,没有从提高干部队伍理论素养这一长远目标出发进行总体设计,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已很少共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太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存在矛盾的现象:他们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敏感,但是不能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在政治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疑惑、淡薄或冷漠;人们价值观知行脱节。

      在日常生活领域,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际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并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而排斥所谓“理想信念”。而大众文化借助于传媒,将人们裹挟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大众文化在内容和话语上的多样性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日常生活的话语自由度的增强,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弱化。

      另一方面,大众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特别是社会消费倾向急剧增长所刺激起来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蔓延,使相当多的社会大众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伴随消费主义所滋长的享乐主义和唯利主义,导致人道主义价值关怀的部分缺失和对生命价值的轻视,以“宽厚仁爱”和“重义轻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的以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都受到极大的冲击。

      二、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存在矛盾和问题的原因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客观原因在于:(1)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2)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3)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网络文化的盛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直接有效地“灌输”给大众。(4)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和语言霸权,对我国不断施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外文化产品的大举入境,逐步淡化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面对这一客观趋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实现成功的转换,在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意识的多样性之间的整合上存在缺陷,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存在困境的主观原因。具体表现为:

      (1)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宏观指导上,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研究的有效互动。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及时从其它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汲取最新成果,没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对当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缺乏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的对话、交流和论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