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学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功能机制和动力机制的研究成果 ,归纳了学界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盲区 ,为后续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的核心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总体结构 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所以,学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 究。本文的目的即在于简要地回顾和比较这些研究,以有助于今后更深入地分析该问题 。

      一、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不同判断

      所谓大学生政治参与,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群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 治过程的行为。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现状,学界存在着迥异的判断:(一) 有的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正蓬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如罗志(注:罗志: 探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高教探索》,2003年第2期,80—82。)即 持此观点,其依据有三:大学生入党积极性不断提高;“三下乡”如火如荼;青年志愿 者活动方兴末艾。戈玲(注:戈玲:试析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变化对其政治倾向形成的影 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15。)也持类似的乐观看法,其依 据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通过他们的“从政”意向上表现出来。根据1997年对青年大 学生的调查,在问答“如果有人推荐您担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政议政时,您是否乐意 ”,有72.7%的青年大学生明确表示非常乐意或乐意,从而说明他们有相对强烈的政治 参与意识。但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判断。有些学者认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政治参与 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和逃避的做法。如尉德芳等(注:尉德芳、叶绍灿:浅淡现阶段青年 政治不参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21—24。)援引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1997年对10省市近万名青年学生的大型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对国内外政治大事 不予关心”或“不参加各种类型选举”的人数占了相当比例,从而认为,这反映了青年 学生对直接的政治操作表示出某种疏离感,并将直接导致青年学生政治不参与的发生。 作者认为,目前的事实是政治冷漠(作者认为政治参与的类别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 与和消极参与三种,政治冷漠属于消极参与类型),将来的趋势将是政治不参与。萧功 秦(注: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83—201。)则 提出了“新一代青年的非政治化”。他指出,1992年以后,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固然有理 想主义者,但是当今大学生阶层的主流,却是更看重功利实效性价值,社会政治关怀与 理想精神较少,是“较为缺乏政治激情的一代”。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他还提出了全新的政治学命题——“大陆青年一代的再 政治化”,即区别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那种政治浪漫主义与激进自由主义,而针对青年 学生中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的、左翼社会主义与平民主义等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所带来 的信息传播方式革命,培育新一代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动机和 机制进行再创造。许慧霞(注: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浙江师范大学学 报》,2003年第3期,81—84。)、韩晶(注: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 究,《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45。)则指出,在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兴起的背后, 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服务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更多的是依赖高校共 青团的力量,缺乏自主参与意识。除了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发起的集中性大型活动能得到 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外,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同样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间组织难以激 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据调查,即使在志愿者活动声势相对壮大的广州,通过社会公开 招募的形式而参与志愿者行动的,仅占0.9%。

      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卢平(注:卢平: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效应及其评价,《 青年研究》1994年第2期,25—29。)运用经过修正的“政治效应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量表发现,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政治活动 的参与程度,或者说,大学生对政治的低层次的参与和投入(对政治大事表示关注)高于 对政治的高层次的参与和投入(直接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即大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政治参 与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为什么针对同一客观现状,会有如此完全相反的判断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对政治参 与的具体范围界定的不一致造成的。金国兴(注: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72—75。)在界定“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 时,将它分为五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参加政治活动、加入政治 团体、投身政治生涯。这种定义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归纳,但它对某些领域是否属于政治 参与,并未予以清楚界定,比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虽然是在党政机关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但其具体内容(一般如“三下乡”、科 技服务、社会调查)与政治活动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模糊领域就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学 界关于志愿者活动的性质本来就争论颇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志愿者活动是“第二部门” 或“公民领域”,但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传统权威政体下的一个派生机构。另 外,政治参与是否只是指外在行动?比如,学生收听收看时政要闻、关心国内外大事、 学习了解政治运作程序,这些是政治参与吗?有的学者将它归为“低层次的参与”或“ 非制度性参与”,有些学者则干脆将它排除在外。

      在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时,不少学者都指出,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知行 偏差”的问题,但他们所使用的“知行偏差”的具体涵义却不尽相同。一是指政治参与 中的政治价值判断与实际参与行动二者不能很好地统一,即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 知和政治评价,但实际参与行为上有偏差,知行不一。如吴鲁平(注:吴鲁平:城市青 年政治心态与社会参与的特点,《青年研究》,1995年第8期,1—5。)、刘世丽(注: 刘世丽、李冲:经济发展、教育改革与政治参与——90年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分析,《 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13—16。)等调查发现,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 贪污腐败,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轻度腐败的潜意识,存在着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 断的矛盾性。二是指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