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甲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赵义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博士生。(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了科学的定位,为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指明了方向。文章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具体落实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一是要在教育的总体目标中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二是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狠下功夫;三是要探索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具体路子。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字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了科学的定位,为如何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指明了方向。本文是在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过程中,对如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几点思考。

      一、在教育的总体目的中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在以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认识上,人们比较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与专业课的功能的差异,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与专业课教育功能的统一,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虚”的,专业课才是“实”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存在着的这种认识误区,也影响了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和价值的科学理解,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这种“虚实”之论,也多少影响了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虽然中共中央一再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甚至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提出了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的战略性的、全局性、历史性的、前瞻性的思考(笔者认为邓小平这个战略思考,也是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的指导方针之一),但是,学校、家庭、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还是容易流于会议和各种形式,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当作软指标,还是不能像专业教育那样真正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功能,与我国教育的总体目的的一致性,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游离于我国教育的总体目的之外的独立系统,而是完全服从于、服务于我国教育的总体目的的,即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及专业课,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统一在育人上;差异只不过是在共同目标下的分工,而且只有在这种分工合作和相互支撑下,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的总体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而现代化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不仅是“人力”的教育,更是人的“人性”、“德性”、“精神”、“情感”、“胸怀”、“理想”、“境界”的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赋予大学生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更要帮助他们完成人的个性的社会化,使他们不仅形成与自然物质世界和技术世界相对应的能力结构,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精神世界相对应的人性和心理结构。而只有通过教育和实践,大学生才能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规范内化于自己的人格结构之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虚”的和“空”的东西,而是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实实在在需求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以人为本,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按照大学生内在的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不仅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更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台阶上不断向上攀登,达到个人追求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不强,有多种原因,但从最直接的原因上看,还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结合不紧,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或者虽然去结合,但结合得不准确,不到位,不科学,没有说服力和现实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不断面对和回答时代发展及社会现实所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中,不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中,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特点必然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高要求,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努力做到和做好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现实的结合。

      但是,以往教学实践说明,要做到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现实的结合,并且结合得准确、到位、科学,有说服力和现实力量,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这在有些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反映中就可以看出。学生们认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区别不大,基本上也是讲成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的课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听得出是努力想办法结合社会现实问题,但所做的分析总是让人觉得好像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去硬套现实问题,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结合西方社会思想、文化思潮时,确实介绍了当代西方一些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听者还是不清楚。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现实的结合上,起码要狠下三个方面的功夫:一是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组织有规划地追踪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出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追踪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人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开展进行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想、文化和哲学思潮,既有系统又有重点,既分工又合作的研究评析工程。

      三、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与层次性的结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