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模式之建构

作 者:
宋艳 

作者简介:
宋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047)

原文出处:
探索

内容提要:

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建构生活德育模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字号:

      由于长期以来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走向了“道德理性”,忽略了道德个体的内在需要、生活目的和主体道德体验。当代德育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显示其生命力。

      一、德育改革的意义

      反思我国的道德教育,发现它已远离现实生活,将道德教育工具化和抽象化,把理性作为道德判断的唯一尺度,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道德的丰富性。这样,道德教育很容易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这种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成长与创造去达到某种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这使道德教育成为只有道德认知,缺乏道德情感;只有道德知识,缺乏道德信仰;只有道德言说,缺乏道德行为;只有空洞形式,缺乏生动内容的教育活动。

      德育改革迫在眉睫,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国于200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两个《意见》都强调“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主实践、自主参与,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1]可见改革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找寻一种能实现生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生活德育模式是顺应潮流的。

      这种生活德育模式就是指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提高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本人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其人生境界,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二、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运动及其思想对生活德育模式的启示。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生产突飞猛进,教育日益与生活相分离,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20世纪一场以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要关注人性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生活教育运动悄然兴起。杜威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3]。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其思想为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2.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是生活德育模式的科学根据。

      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认识、适应、利用、改造着社会,逐渐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并且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对社会的再认识、再改造而认识了自我和完善了自我。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是生活德育的终极目标。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

      3.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情感化”。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天地为活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使人成为人而非理性工具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只有创造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圆满的发展,逐步实现其全部潜能。

      4.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道德的形成同样如此,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三、生活德育模式的特征及操作原则

      生活德育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生活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生活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实的、具体的、完整的生活。人与生活原本就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德育要培养的人乃是生活中的人、生活着的人、要生活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德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换言之,人就没有被真正当作人。所以德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人的生活。

      2、实践性。生活德育是让人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取舍和生成道德观念。“实践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精神世界不是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自主、能动的生成、建构的。

      3、过程性。生活德育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重视德育的过程性,认为“过程即目的”。也即人在生活中,便在教育中。

      4、整体生成性。生活德育认为人是在生活过程中整体性生成的。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他总是作为整体的人投入其生活,在生活中再现为人,并作为人接受来自生活世界的影响。由于生活是整体性的,人在生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同与接受也就具有整体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