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问题与德育发展

——谋求德育方法的新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万美容,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在职博士生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

内容提要: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的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学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如此。建国以来,对学校德育问题的自觉关注和回应,为学校德育保持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活力从而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当下,鲜明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研究的重要特征。本笔谈以对德育问题的关注为切入点,对学校德育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地探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手段与方式必然受制于实践活动主体、客体及环境的性质,适用于不同主体、客体或环境也必然会有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因此,方法总是变化的、发展的。随着时代主题、社会环境和德育实践活动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对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总结学校德育方法演变的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德育方法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坚持继承、借鉴的基础上,理清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

      过去,在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十分关注教育者实施德育的方式方法,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接受德育影响的方式方法。因为我们坚定地认为,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而非学生接受教育的有效性。当我国社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世界终于立体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苏醒,他们不再借助老师的眼睛观察世界,不再借助权威的大脑思考问题。于是我们发现,过去非常有效的德育方法效力正在减退,一些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者正在被边缘化,学生对德育活动的态度、参与程度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效果的瓶颈。其实,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生成,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理想人格的塑造,既离不开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也离不开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引导,实现精神世界的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建构。因此,德育方法体系决不只是教师教育引导方法的体系,也应包括学生道德学习、德育接受与品德建构的方法。

      学校德育方法的发展,一方面要总结过去传统的经验,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进行价值引导的有效方法,如说理说服的方法、转变态度的方法、情境创设的方法等;另一方面,要认真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创造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人格生成与建构科学方法,如道德学习的方法、信息选择的方法、思想同化的方法等。德育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对立统一的方面。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就蜕变为强制灌输,失去确定的作用对象,德育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而没有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学生的自主建构就缺乏基础和必要的条件,学校德育也就会迷失目标与方向。因此,创新价值引导方法与自主建构方法,探寻实现两者科学耦合的方式,是我国学校德育方法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预测预防与咨询指导相结合

      学校德育方法要发展预测方法、预防教育方法及咨询指导方法,并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发挥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竞争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成为青少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竞争有机遇也会有风险,创新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竞争与创新,使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使青少年面向未来的发展面临大量不确定因素。现代社会的这种特点,使学生更加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迫切要求以正确的方法对未来变化趋势和情况进行预测,迫切要求对自身不利的发展趋势加以预防,迫切要求得到人生发展中的预测、预防与科学指导。学校德育做到预测、预防与咨询指导相结合,就能帮助学生把握机遇,避免盲目行动和不必要的风险,明确努力的方向,防患于未然,有效地指导学生适应竞争环境、参与创新活动。

      预测、预防与咨询指导是相互联系、互为依赖的关系。预测为预防教育、咨询指导提供基础与前提,没有科学的预测作基础,咨询指导就会无的放矢,缺乏针对性,预防性措施就难以奏效。没有咨询指导方法与预防措施的配合,预测再准确、科学,也只不过是一个聪明的预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学校德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的预测与决策,但应当帮助学生增强面向未来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科学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增强预测与选择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方法,克服经验主义、盲目主义倾向,提高把握机遇、化解风险的能力与本领;还应当在学生面临发展困境和心理困惑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直接的预测帮助、选择指导与咨询服务,制定预防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一直以公开、显性、直接为特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这类方法。科学的态度是,不断改进和创新显性教育方法,积极发展隐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出最大效益。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求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发展渗透式德育方法。渗透式德育方法既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是指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如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渗透。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觉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通过自我参与和实践来认知、领悟、评价社会价值、道德规范,达到自我选择和自主教育的目的。此外,通过建设学校德育的现代载体,也能有效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的现代载体,包括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以及大众传媒、网络载体等。运用这些载体,能够使学校德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实现德育的全方位覆盖,同时通过这些载体自身的运行机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完成德育任务,达到德育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