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高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宇飞 株洲工学院。(412008)

原文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部分成人高校德育课的效率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大环境来说,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加大了成人高校德育教学的难度。市场经济在培养人们自主独立、平等公正、科学理性、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也诱发出人们对个人本位、金钱利益、物质享乐的无尽追求。网络化社会的来临增大了成人高校德育的不可控性。网络在利于学生效率观念、平等意识、全球眼光和多元知识形成的同时,也促成了他们的以个人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观偏离、破坏欲扩张甚至计算机犯罪倾向等。社会和党内的腐败现象影响了德育的信度,影响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有效推行和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还有部分人存在着一种消极的看法,认为成人高校的大学生已经“成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知识与技能,没有必要再开设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了。就成人高校德育课本身来说,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活动课程开辟不足,考试形式不合理等都影响着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德育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追求德育行为的改善,达到“知行合一”。这是德育课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实践性是德育课的最大特点,也理所当然成为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起点。所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成人高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实践性教学可分为课堂模拟性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两大类,也可分为主体参与模式教学、体验模式教学、情感教育模式教学三大类。笔者在这里按前者进行分类。

      1.课堂模拟性实践性教学

      ①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的形式。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涉及内容,举出1-2个典型的案例或典型的行为,组织学生进行议论,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小结。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的形式能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巩固教学的效果。

      ②讨论、辩论的形式。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1-2个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预选准备,也可在课堂上即兴进行。讨论能使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课堂讨论最终应有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辩论是由教师设计出辩题,将学生分为甲、乙两部分,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辩论有利于学生探求问题,启发思维;辩论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这两种方式要求教师在讨论前要设计恰当的选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否则,就会“冷场”或“跑题”。

      ③情景模拟形式。情景模拟教学,是指通过情景设置和学生的情景反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讨论、评论,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提高认识,改善行为的教学过程。情景模拟的形式,由于可将抽象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化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讨论变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因而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④“把讲台让给学生”的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可以互换,学生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教师事先把讲授的主题、内容、重点告诉学生,指出所需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备课教学。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课外实践性教学

      ①参观学习。参观是指到现场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形式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感知、强烈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②行为训练。是指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具备独立、主动地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形成与道德认知相一致的行为效果,进而养成经常性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使这种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新的情境中发生迁移。

      ③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就某些内容开展各种专题社会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社会公益服务性的、社会调查性的活动等等),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体。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厂矿、街道开展社会调查,开展扫盲支教、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或支农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智育方面,都弥补了单纯学校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完善,达到了“受教育,办实事,做贡献,长才干”的目的,但要避免“走马观花”的弊端。

      ④访问学习先进典型人物。访问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以他们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典型事迹,教育学生,他们的示范作用具有实在、可教、可亲、可信、可学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实践性教学的功能整合

      1.激活学生道德思想理论认知

      道德、思想、政治理论不完全是一种知识,它更是一种信念、价值观和修养。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一般学生的认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理论的认知,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已经为德育实践所证明。学生在道德、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不加区分地接受各种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那些他认为没有意义的加以否定、淘汰、抛弃或者虚以应付,只有对那些他认为有意义的才门户开放,对他原有的认知重新建构、补充和创造。学生在道德、思想认知中主动建构的作用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职责是引导。实践性教学可以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感性认知,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完成了他对道德观念、政治理论的科学认识,形成对某种道德、价值取向、政治理论的认同感,逐步建构起认知的方式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