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金昭,天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2)

原文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历史性地表现出时空性、主导性、主体性、生命性等实践特质,具体体现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画龙点睛的校训、高雅的人文环境、师生的平等互动等方面。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四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大学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表现出实效性缺乏的危机。因此,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我国大学德育应对挑战,增强德育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环境论的观点,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能积极能动地影响环境。这为我们构建大学德育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需要对德育环境的各种因素加以区分、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积极的德育环境,认真改造、限制和消除那些消极环境,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一)大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大学德育环境的产物

      所谓德育环境,指的是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1],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内部小环境。德育环境是每个德育对象个体品德建构的重要因素和必要前提。个体的品德建构是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整个德育系统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种客观与主观达到一致,外在与内在整合统一的结果。

      建设德育环境,就是运用系统原理,对各种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优化,以更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德育中的体现。历史表明,环境改变了人,人又改变着环境,人与环境的互动,推动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也推动着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越来越达到更高一级的程度。

      从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德育环境必须优化,只能优化,也可以优化。德育环境必须优化,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同样他还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家庭的子女、媒体的受众——他的生存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无法将其与各种环境阻隔开;德育环境只能优化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各个环境角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并存着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而难以期望其净化和纯化;德育环境可以优化,是因为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人的成长要受环境制约,但并非消极地被环境所决定,而且还可以反过来积极地作用于环境,通过实践努力来改变环境,德育工作机构还可以通过自身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来对教育对象主体意识进行塑造,改变原有环境,创造出新的环境。

      (二)大学生主体道德需要的满足,需要良好的大学德育环境的支持

      道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一种品性。传统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发展功能,往往是单向度地解读社会需要,进而要求德育对象无条件接受,要求他们为社会作出牺牲、奉献,这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传统的德育模式使学生的主体需要没有得到切实关注。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德育的内在精神动力应该是对成才的强烈需要。抓住了学生成才的问题,就可以从内在动力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其实,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不仅从构成上有对象需要的成分,而且在渊源上也来自对象的需要。以社会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不过是个体需要的社会表现形式。任何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都可以还原成社会个体对思想政治品德的需要。德育不仅满足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满足德育对象的要求。德育对每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需要从德育过程中寻找精神上的寄托,理念上的超脱。因此,构建大学德育环境,就是要着眼于个体的道德需要,重视和研究个体的道德需要,激发和引导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需要素质,进而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

      (三)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人本化的大学德育环境的导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崇高使命。在大学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大学生,而对大学生施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因素。大学德育工作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应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以往大学教育工作强调标准化,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标准化教育对人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构建大学德育环境,就是要通过完善德育的机制、模式,优化整合德育资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