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和代际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小平,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南 长沙 410076)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代际关系问题。在代际关系和代际伦理的语境中,与传统道德教育明确划定“教育主体”(如“长辈”)和“教育客体”(如“晚辈”)的界线不同,现代道德教育是一个代际互动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道德示范与下一代对上一代的道德继承和道德反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模式就是表现为“主—主”关系的代际交互模式。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按照道德教育的传统看法,道德教育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影响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的过程。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所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就显得有点似是而非、难以回答了。我认为,在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的语境中[1],道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代际关系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代际关系甚至就是代际关系,他们反映和体现着代际关系的实质。基于此,本文试就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和代际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 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代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代际关系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深深地嵌入现代道德教育之中。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道德教育的某些问题,揭示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内涵,开辟现代道德教育的代际路径。

      1.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道德示范

      从代际伦理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处理代际伦理关系的活动和过程,也就是说,离开上一代(成年人或长辈)对下一代(青少年或晚辈)的道德传递和示范,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切实的实行。从历史上看,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传递和示范是人类自道德产生以来几千年道德教育实践所不断重复和不断证明了的有效形式;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渐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关键时期,道德的社会化是他们所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成年人的上一代对下一代青少年的道德传递和示范就是非常必要的。现代道德教育哲学的某些流派对这种“单向性”的道德教育多有诟病,并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质疑和批评,但是,决不能因此否认这种道德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这些质疑和批评就会既导致缺乏历史感又必然导致对现实道德教育矫枉过正的后果,其本身也会遭受应得的质疑和批评。

      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首先体现为成年人对青少年在道德知识的传递上。成年人由于其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着深厚的道德经验和道德知识积累,形成了经受过社会实践检验的道德评价标准,他们对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对道德善恶的判断可以得到传统道德观和现实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持,所有这些,青少年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因此,这种上一代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自然就强调道德知识的传递、传授和灌输。成年人对青少年道德知识的传递,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德育课程设置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传授,一是在社会(包括家庭等)道德教育中,通过成年人(包括家长等)的言传身教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养成。上一代对下一代道德教育的意义,首先表现在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就是有利于青少年对传统道德的自觉尊重和服从,对传统道德资源的积极理解和利用;其次表现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就是有利于青少年道德概念和范畴的形成,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道德心理的不断成熟,道德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等等。成年人对青少年的道德知识传递,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这就是苏格拉底和赫尔巴特所证明了的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命题:道德是可教的,而道德知识是道德可教的基础和出发点。离开了道德知识,一切道德教育就是无源之水。道德教育的主知主义使道德教育内容知识化,这种知识化本身虽然存在着缺陷,如可能忽视道德教育的人文化,但不可否认它对道德教育的前提意义。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上一代人要求下一代人接受自己所继承和创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上一代人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和安排的道德制度,这是无法摆脱的历史前提。但是每一代人又是新的道德规范的制定者和道德制度的安排者,这些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对于下一代人来说又成为既定的历史前提。道德的历史发展就是在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的这种血脉不断的代际传递中实现的,这种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机制,就是上一代人对传统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的继承,对新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的创设,以及通过道德教育等方式要求下一代人接受和认同这些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

      上一代人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上的道德示范即“长辈榜样”是对下一代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十分重要的形式。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成年人不论道德经验有多丰富,道德知识有多渊博,有多么辉煌的生活经历,制定和安排了多么完善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如果不身体力行,甚至“出尔反尔”、“言善行恶”,那么,他们在理论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将全被其道德行为所抵消,甚至出现严重的负效应,其表现就是青少年对成年人和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表现出道德怀疑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具有颠覆性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而这些又将引发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严重失落和逆转,即由于对成年人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和不信任而导致对“道德崇高性”的鄙弃,进而导致对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当今中国,对所谓“青少年道德危机”应该进行认真反思,尤其是成年人应该反躬自省(注:当前,对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着“全球性道德危机”,认肯者较多。对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多说什么。问题在于,主张道德危机者(当然主要也是具有道德话语霸权的成年人)几乎一致认为,“道德危机”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社会的道德危机实即青少年道德危机。我认为,与其笼统地说社会道德危机是青少年的道德危机,还不如说当代道德危机主要是由道德的代际断裂造成的,是道德的代际传承和代际认同出现了问题。这样来理解,那么,道德危机既有可能发生在青少年(道德继承者)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在成年人(道德传递者)身上。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常常看到成年人的“道德堕落”和“道德危机”吗?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青少年道德危机是成年人道德危机的反映和结果。)。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这在对道德教育的一般理论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指出的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道德灌输。可以说,上述所论道德教育中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制度的传递都具有灌输的意味。道德教育中的道德灌输方法是必要的,从代际伦理的视角来看,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道德灌输。在现代道德教育哲学中,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最大诟病就在道德灌输上。对道德灌输的道德教育方法应该辩证地分析和对待,其积极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当然,在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道德灌输的弊病越来越凸现出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