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青林 李婷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理论界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党始终做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在文化的选择、传播、渗透三个层面,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当今在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整合,必然会呈现一个多样化的文化局面。同时,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价值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价值、意义和功能的整体,既包括不同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政治、法律、哲学、艺术以及种种文化制度和精神产品。所有这些文化特质都包含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一方面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外部世界思维的肯定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构成了一个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世界,建构着不同民族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意识的定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正确认识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一个目的系统。一定的社会观念、思想、知识、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则以积极的姿态加以吸收、调整、纳入其教育的体系。相反,如果一定的社会观念、思想、知识、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与教育目的不一致,甚至相悖,教育则予以摒弃,甚至以批判的方式,拒斥出教育体系,确保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对文化发挥选择功能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肯定性选择,即吸收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在肯定性的判断基础上,吸收积极的文化因子,并进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否定性选择,即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异向的文化因子排斥,抵制与清除劣性文化对教育者的侵害,借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反推力。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强,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成功地跨越了新世纪的门槛,我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建设稳步提高。但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正不断地冲击我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个人第一、损人利己等腐朽思想,我们必须予以批判。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发扬和再造之,壮大自己的根基以抵御外来思想道德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文化中先进文明成果也要加以借鉴和吸收。

      对于如何审视我们自身传统思想道德的问题,首先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思想道德中的糟粕无疑要予以克服、批判和清除;对于精华要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与西方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孔子学说,的确有着治疗各种社会病症的良方,如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等等。我们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中,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智慧——知行合—的智慧。其实,不仅孔子、孟子是这样,同样作为中华文化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老子、庄子、墨子都是这样,他们不仅是一种学派的提出者,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他们以自己身体力行的榜样,贯彻了其人生的各种智慧。所以,他们的理论也才有如此大的生命力。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和我们自身传统思想道德,处理好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及抵制、批判和借鉴、吸收的关系。把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融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种教育对象,而且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社会的每个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人们接受政治生活的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前种活动是个体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文化的过程,不应是过去的传统模式,应是一种双向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从现实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冲击:一个是新形势的冲击,无数闻所未闻的新事物迫使它难以再用习惯的传统价值框架去评价和作出选择,而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现实;另一个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大量西方文化对社会尤其是青年产生的影响,也迫使它不能再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不得不调整视角和参照系,以一种新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和自身。文化传播的流向,一般是遵循着由“高”至“低”的方向发生传播与影响的。这里的“高”与“低”主要是从两方面区分的,一是某一文化的高与低取决于该文化整体“结构——功能”所显示的优长。二是阶段性区分,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从社会物质经济形态而言,必然有着不同的阶段。又由于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在同一时期所达到的历史阶段也不尽相同,这种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并规定了文化传播的一般流向。相对而言,从阶段性来看,发展较早的文化容易流向较晚的文化。从发展程度而言,经济、科技较为发达地区的文化对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影响也是前者远远大于后者。而就某一民族文化或文化系统而言,其本身构成因素也有“高”、“低”、“优”、“劣”之分。在文化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属于“高”和“优”的要素其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会更大更快。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影响人们的信息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来源的、复杂的、变化着的,其中有有用的,也有无用的,甚至有有害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向教育对象提供规范性、结论性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能够驾驭社会各种信息的属方法范畴的信息。

相关文章: